电话推销收藏品骗局多
2013-05-29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字号

    如果你是一位收藏品爱好者,有电视购物或网络购物的经历,且经常收到陌生电话、短信、邮件,内容都是以高额回报为由推销其收藏品,那可真要小心了。因为,你很可能被骗子“盯”上了。
  在公安部组织打击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专案行动中,辽宁辽阳警方破获一起盗取公民个人信息、利用假收藏品进行电话诈骗的案件,诈骗范围涉及全国28个省、区、市,行骗500余次,行骗金额高达1500余万元。受害人罗某的经历与犯罪分子的狡猾,为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敲响了警钟。

  购买收藏品,引出电话诈骗大案

  今年77岁的罗某,辽宁省辽阳县首山镇村民,喜欢搜集收藏品。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通过电视购物购买了一些收藏品。之后,全国各地自称收藏品“经销商”的推销电话纷至沓来。
  罗某说,仅2012年2月至7月,就有人以“上海文学会”“北京博物收藏协会”“北京京瑞收藏品文化中心”“中国收藏家协会”等多家单位工作人员身份,向他推销收藏品。动心的他先后购买各类收藏品共花费40余万元。
  其中,“北京京瑞收藏品文化中心”还进一步向罗某许诺,在购买收藏品达到一整套时,收藏价值将大大提升,且该公司将为其召开拍卖会。罗某回忆,购买的所谓收藏品同时附有中国收藏家协会、北京市国立公证处、北京市东方公证处等单位的公证书、保险证书、收藏证书、督造证书等多种证明文书。
  于是,按照“北京京瑞收藏品文化中心”工作人员的要求,罗某陆续向该公司打款20余万元。但罗某发现,其承诺召开拍卖会的保证,迟迟不能兑现。2012年8月,罗某觉得自己被骗了,于是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
  接案后,警方立即展开调查。经鉴定,该犯罪团伙推销的各类收藏品均为假货,其提供的各类公证书均系伪造。随着案件深入调查,一起攻击网站后台数据盗取公民个人信息,利用假收藏品进行电话诈骗的案件浮出水面。

  “流水线”模式,犯罪团伙组织严密

  经查,自2010年5月以来,该团伙成员李某、周某、李某、程某等4人以开设公司为名,雇用26人为骨干成员,假报公司名称、地址,用虚假身份,通过拔打电话、发送短信等形式,虚报各种信息,向客户推销各类假的收藏品,并向客户索要入会“门槛费”等相关费用。
  警方介绍,该团伙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由专人设计木马程序盗取公民个人信息,已形成窃取被害人信息、制假、物流、销售、取款等一套“流水线”模式。
  其中,有人负责网上窃取公民个人信息,有人负责购进假收藏品,并为假收藏品“配备”公证书、收藏证等,有人负责货物物流,还有犯罪嫌疑人编造诱骗客户购买假收藏品的销售语言模式“话术”,并将使用“话术”行骗方法传授给销售人员,每天按照事先编造好的“话术”以拨打网络电话的方式向客户推销产品。
  办案民警表示,每名销售员每天负责拨打电话均在200人次以上,电话内容无非是推销“收藏品”,让客户交纳一定数额的会员费、金卡费等费用,并谎称可以给客户由中国收藏家协会名义举办拍卖会,使其购买的“收藏品”成倍增值,诱骗客户再继续大量购买“收藏品”。

  非接触式犯罪占60%,增强个人防范意识

  经全力侦控、分析研判,2012年9月,警方先后抓获该团伙27名成员,扣押车辆两台、电脑12台,冻结赃款200余万元,扣押所谓的收藏品、工艺品共计100余箱。调查发现,2011年12月以来,该犯罪团伙诈骗范围涉及全国28个省、区、市,行骗500余次,行骗金额高达1500余万元。
  据办案民警介绍,从扣押的物品看,这些所谓的收藏品外观非常精美,收藏证书齐全,足以以假乱真,迷惑受害人。几十元的成本,被犯罪分子“忽悠”到几千元甚至上万元,利润一下子增加上百倍。
  警方表示,该案中,犯罪嫌疑人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后,利用受害人心理特点,通过电话这种非接触方式,层层设套,为受害人识别其犯罪行为带来一定难度。公安机关在保持严打高压态势的同时,各相关行业应加强内部管理,也提醒公民个人不断增强防范意识与分辨能力,运用法律手段保障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是多种"下游"犯罪的源头,危害很大。”公安部刑侦局局长、打击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专案指挥部指挥长刘安成表示,不法分子利用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实施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中,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等新型、非接触式犯罪占60%。公安部开展的三次专案行动,已抓获利用公民信息实施各类违法犯罪的团伙900多个,涉及各类犯罪案件上万起。(本报记者 王昊魁)

  诈骗流程

  1 通过电视购物、网络等多种方式窃取公民个人信息
  2 编造诱骗客户购买假收藏品的销售语言
  3 按照事先编造好的销售语言通过电话、短信等形式向客户推销假收藏品
  4 向客户索要一定数额的会员费、金卡费
  5 谎称可以给客户举办拍卖会,使其藏品增值,诱骗客户继续大量购买。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汽车租赁行业监管缺失致骗局丛生 2013-05-09
· 北京网上超低价购车竟是连环骗局 2013-05-08
· 肖钢:用庞氏骗局警示银理风险 2013-05-03
· 肖钢的法治思维:用庞氏骗局警示理财产品风险 2013-05-03
· 疯狂的比特币 新的庞式骗局? 2013-04-11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