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的价值走势还会水涨船高
陶瓷专家杨静荣纵论瓷器收藏
2013-05-24   作者:栾海 文/摄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杨静荣:1948年生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曾在邯郸陶瓷研究所从事陶瓷颜料和传统色釉的研究实验工作,1979年调入故宫博物院研究陶瓷史至今。迄今已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有《中国的陶瓷》、《中国陶瓷》、《民间陶瓷》、《龙与中国文化》、《颜色釉》、《古陶瓷鉴识》、《颜色釉陶瓷的鉴赏和鉴定》、《龙之源》等专著。

    收藏的门类林林总总,其中引发话题最多的绕不开陶瓷。面对凝聚、彰显中华千年文明的这一神品,芸芸藏友除异口同声地提问“真的假的”、“什么年代”、“值多少钱”以外,还应该知道、收获、珍藏些什么呢?

  “谈瓷器收藏,先了解其艺术之美”

  “瓷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它的艺术真谛在于精道地调理‘土’与‘火’,生成既赏心悦目又坚实耐用的作品。”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静荣在谈到瓷器时,首先如此表达心声。
  杨静荣认为,要谈瓷器收藏,就先要了解瓷器的艺术之美。瓷器无疑是众多工艺美术师心血的凝聚,其中的精品形态优雅、釉色莹润、色彩斑斓、描绘传神。
  “器形是瓷器之‘骨’。”杨静荣表示,基于儒家伦理道德的大小有序、进退有据以及和谐之美,中国瓷器的造型兼具内敛与发散、含蓄和张扬,让世人着迷。
  “现在说起古瓷,言必称青花、彩瓷,而我想说的是宋瓷和单色釉瓷器,”杨静荣说,“宋官窑的冰裂纹和哥窑的开片原本都是缺陷,但窑工把这种缺陷巧妙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反丑为美,产生令人折服的艺术情趣。”
  “你知道前辈中国藏家评出的景德镇瓷三大上品是什么吗?是‘宣红’、‘霁蓝’和‘甜白’。别看都是单色釉,它们全由皇家控制烧造,制作成本非常高,民窑负担不起。改革开放之后新入门的很多藏友不太关注这段历史,习惯以纹饰是否漂亮来品评瓷器,所以青花、彩瓷越来越受推崇。”
  “将绘画与瓷器相结合,发展到清中期已经达到顶峰。但不能总把瓷器当画纸,只沿着这条路往下走就有问题。古人的审美情趣很高,他们所推崇的宋瓷堪称一颗耀眼的明星,永不陨落。不管市场如何起伏变幻,在玩赏到一定程度后,很多藏家都会聚焦宋瓷,向具有这种风格的瓷器靠拢。”杨静荣说。

  “只要是真物件儿,现在买下来都不亏”

  “古瓷有不可再生性、孤品性等特点,随着国内外艺术品市场的繁荣,古瓷的价值走势还会水涨船高。”杨静荣指出。
  据他介绍,明清瓷一直是众多藏友青睐的对象,也是中国拍卖市场的中坚力量。迄今在瓷器拍卖价格最高的十件藏品中,明清瓷器就占了九件。清代的珐琅彩、粉彩瓷器近年屡屡创下上亿甚至几亿元天价,但其数量非常稀少,“如果藏友财力一般就不要过问了,实在是望尘莫及”。与清代瓷器相比,一些明代瓷器的未来升值空间仍比较大。
  目前,明代以前的老窑瓷收藏热度还不够高,成交价格往往与其历史和艺术价值不符。“以磁州窑为例,前几年如果买,贵的才两三万、五六万。但近几年随着审美理念的丰富,宋瓷价格也开始涨了。等它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后,上百万、千万都有可能。”杨静荣表示。
  与硬通货般的官窑瓷相比,民间陶瓷可谓价值洼地。杨静荣表示,湖北蕲春、安徽界首、湖南长沙、四川荣昌的陶瓷,风格淳朴,有的窑口从清代甚至更早就开始生产了,这些民间陶瓷都已被各地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几年也就百八十元一件,现在普遍都升值了,个别器物——比如我记得湖北蕲春的一种‘八仙人物’瓷都上万了。还有一种选择是玩瓷片儿,现在有一批人在收这个,如果经济条件不太宽裕的话,可以考虑这种收藏。” 
  “只要是真物件儿,现在买下来都不亏,古代艺术品对于收藏大众来说只会相对越来越少。”杨静荣说。

  “做足功课再收藏就有了底气”

  面对瓷器这一名目浩繁的收藏大类,常有藏友慨叹知之甚少,他们应学些什么、怎么学呢?
  杨静荣指出,首先要了解瓷器产生和演变的历史,对胎、釉、彩、纹饰、造型、工艺等方面都要有基本的了解,做好这些功课再收藏瓷器就有了底气。
  其次,要熟悉不同时代瓷器的特点,例如:唐代瓷器浑圆饱满;宋瓷修长轻盈、优美典雅;元代厚重粗犷,有的近乎草率;明代秀丽古拙,有唐宋遗风;清代器形繁多,制作精巧。
  此外,要了解各种“仿古瓷”的特点,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去旧货市场多看多聊,学习方方面面与瓷器有关的知识,开阔眼界。通过收集市场信息,还能校正自己的收藏方向,调整策略,找到适合自己的收藏门类。
  杨静荣说,最基本的必要知识都在书本上,陶瓷收藏爱好者应该阅读《中国陶瓷史》、《中国出土瓷器全集》等“原汁原味”的著作,仔细了解书中器物的最主要特点,这有助于抵制社会上关于古陶瓷的各种假象和流言的干扰。其次“要多看正规博物馆出版的藏品图录,多去正规博物馆参观,提高自己的眼力。收藏家马未都自己都说他在故宫陶瓷馆一看就是一天”。
  “但我不主张看专讲鉴定的书,这类书看得越多,上的当越大。研究这些书最透彻的是做仿古瓷的人,有些作坊照着鉴定条目挨个儿比对,把鉴定的书都翻烂了。另外,一些鉴定书的观点也是一家之言,都是被前人消化过的东西,不能拿着鉴定书‘按图索骥’。”杨静荣特别强调。

  “学多少‘绝招’买多少赝品”

  有的藏友性子急,没耐性看书,总想跟前辈打听有没有辨伪的绝招。
  对于这种想法,杨静荣一阵见血地说:“重要的不是学几个‘绝招’,学多少‘绝招’买多少赝品。比如说你不可能今天想去拉美旅游,就立刻去学西班牙语,不赶趟儿,而且也永远成不了语言专家。最好的方法是找懂相应语言的可靠导游,也就是选好顾问。”因此如果自己不懂,就应该在买之前找到能负法律责任、科技鉴定水平较高的鉴定机构,邀请这家机构的签约专家,把眼学鉴定和科技鉴定结合起来,确认是真的再买。这样做可以把失误率降到最低。如果卖主认定自己的东西是真品,就不怕检测鉴定。假如卖家不愿鉴定,就可能有问题,建议藏友别买。
  杨静荣还指出,在不学“绝招”的基础上,还有两件事不能做。一是不能听“故事”,什么墓里挖的、祖传的、哪个名人收藏过的,这都是为了卖高价设的噱头。判断真伪只能拿东西说话。
  二是不要只顾着找优点。赝品也有优点,但这不能成为判断它是真品的依据。“我们得了解这种瓷器在历史上是否存在过,它的特点是什么,只要有一点不对头就不要买。”
  “捡大漏的机会不是没有但很少,这得靠学识”,现在经常是“有钱的没眼,有眼的没钱,有钱有眼还得有缘,得结合这三方面才能淘到真品,”杨静荣说,“记住千万别把自己当专家。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有的藏友在鉴定费上斤斤计较,但之前已经花了上千万,买了一屋子赝品。买之前不鉴定,买完了才想起找专家,得到专家的意见后还不能接受,一定不要走这种弯路。”

  “鉴定体制需要进行改革”

  近些年来,围绕文物艺术品鉴定,时有微词传出,应该如何看待这一领域的若干噪音、杂音呢?
  杨静荣指出,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判断文物艺术品的真伪应该没什么问题,但目前在鉴定的复杂性、鉴定体制及话语权方面确实引发了一些话题。
  “首先鉴定很复杂,有些问题甚至不是一两代人能够解决的,”杨静荣举例说,“元代蓝釉白龙盘,全球不超过4件,刚建国时认为是清代遗存。后来随着考古发现、资料增多,才被定为一级甲等文物。类似这种经过漫长研究才接近真相的事还有很多,这很正常。”
  “当然也确实有些不负责任的所谓‘专家’,干了一些让人‘不能苟同’的事。不久前关于‘护宝锤错砸’的争论,实质是争夺话语权。其实这些都不是谁说了算的问题,对于文物艺术品的鉴定都有客观标准。如果通过科技手段发现其中有现代化工原料,就应该无话可说。关键在于第三方如何仲裁解决,这涉及鉴定体制问题。若想解决上述问题,在鉴定体制方面需要进行某些改革。”杨静荣认为。
  “另外,假如某些媒体从业人员不熟悉文物鉴定和收藏,就应多询问专家和权威机构。不能听到某些人嚷嚷‘自己捧着国宝捐献无门’就替他们宣传,那东西本来就不对,怎么收啊?”
  杨静荣表示:“当然也应看到,这些问题都是发展前进当中难以避免的,在看待它们时不必大惊小怪。不做深入调查就盲目呼吁,或者连篇累牍地罗列问题,却不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不正确的。我相信通过进一步改革开放,让各种观点、行为接受实践检验,真正有水平的鉴定方最终都会得到公众的认可。”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假冒古瓷调查:做旧通关系拍高价 2012-07-03
· 古瓷器作坊用胎土做赝品专骗专家 2011-12-22
· 鉴别古瓷和仿古新瓷的一般规律 2011-01-05
· 景德镇:仿古瓷也能拍出高价 2010-10-22
· 当代陶瓷收藏热度紧随古瓷直线上升 2010-09-14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