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博弈开局 银联与VISA如何应对?
支付市场“关卡”拆除
2012-09-13   作者:  来源:时代周报
 
【字号

    VISA与银联的多年恩怨,终于接近尾声。
  今年7月,WTO通过其官方网站发布专家组报告,认定中国银联强制要求所有在国内发行的支付卡加入银联网络并附带其标志,以及强迫所有支付终端使用银联网络的做法,违反了世贸组织的规定。
  8月31日WTO发布的最新裁决显示,中国放弃了应诉或上诉。根据多位银行卡组织人士的解读,银联以外的其他卡组织将被允许在中国境内发行独立人民币支付卡。
  本报记者从一位接近银联的人士处了解,商务部和央行将牵头修订相关条款,调整方案何时出炉,目前尚没有时间表,而具体内容更是不得而知。而据国泰君安高级经济学家、前中国银联研究员林采宜介绍,从逻辑上推断,外资会强烈要求央行率先开放转接市场,其次是发卡市场。至于收单市场,目前竞争激烈、利润微薄,外资是否愿意进入不得而知,预计对外开放的压力不是很大。

  十年恩怨

  老牌的VISA跟年轻的银联,最初也一起走过了一年多的蜜月期。
  中国银联于2002年3月正式成立,在成立后仅3个月,银联就加入了VISA,成为其签约的收单机构。VISA通过与银联组建合资公司落地中国市场,同时带有“银联”、“VISA”标志的双币卡快速增长。
  “双币卡的推出,打破了国际卡组织原先在中国市场推广的瓶颈,从而有机会通过银联实现对中国市场的渗透。”上海社科院国际金融研究室主任徐明棋教授曾这样告诉本报记者,另一方面,新生的银联也需要借助VISA的品牌知名度和完善的标准体系来为自己铺路。
  正是这一安排为日后长达数年的争夺埋下了伏笔。
  在VISA的理想勾画中,彼时的银联在境外并无网点,因此双币卡在境外只能通过自己的通道清算,可以带来滚滚利润。然而,银联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迅速壮大,不仅牢牢保持国内的人民币清算市场,还慢慢逼近VISA的海外势力范围。
  “在海外市场,银联通道迅速得到境内持卡人的追捧。”浦发银行信用卡部门相关人士告诉记者,“银联‘境外刷卡消费,境内人民币还款’这一招,比VISA经美元转换的清算模式,节省了1%-2%的兑换费,这对境内持卡人有很大吸引力,大家在境外也越来越多地使用银联通道。”
  VISA有关人士曾对媒体称,双币卡在国外也走银联通道,造成双币卡走VISA通道的海外交易量不足银联的1/5。
  这是VISA所不能容忍的。2010年6月,VISA向全球会员银行发函,要求从当年8月1日起,各银行在处理VISA与银联共同发行的联名卡国际支付交易时,不要使用中国银联的网络,同时将对境外违规收单银行采取惩罚措施。
  但在经历封杀、抗议、竞争、对峙后,VISA并未能成功打压银联的海外结算通道,却变相引发了中国消费者对于银联发行的非VISA卡的关注。以交易量计,银联已成为国际上仅次于VISA和万事达的第三大银行卡组织。截至2011年末,银联卡覆盖的国家和地区已经达到了125个。
  基于双方谈判迟迟没有进展,当年9月15日,美国方面以“银联垄断”为由,向WTO提出磋商请求,指责中国违反了其向贸易伙伴作出的承诺。5个月后,双方磋商未果,该项争端正式进入专家组裁决阶段,直至近期WTO作出正式裁决,并以中国让步而告终。

  有序开放

  “有序开放支付服务市场”将正式提上议事日程,但具体操作上各方并无明确说法。
  “开放支付卡转接市场,是外资进入诉求最强烈的领域,也是这次WTO诉讼的焦点。”林采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过去的几年,发卡市场、收单市场已经处于充分竞争的状态。外资卡组织之所以无法进入中国市场,主要原因是转接服务市场为银联一家,银联既是转接机构又是发卡品牌,利用转接市场排斥竞争对手是必然的。如果无法打破转接市场的格局,开放发卡市场实际上意义不大。
  对于开放政策所要考虑的因素,林采宜称,支付服务是没有地域疆界的业务,区域限制只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另外,从电子支付的属性来看,金额限制也是不现实而且没有意义。唯一可能的,就是在开放时间上会有一些安排。
  “目前最可能的改法是,央行出台一个关于电子支付提供商准入清算交易的行业标准文件。”外经贸大学中国世贸组织研究院副院长屠新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指出,比如规定注册资本、经营资质等。最终经过征求意见,并经国务院通过,至少需要半年时间。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也表示,支付行业向外资开放是大势所趋,但开放的过程必须审慎稳妥,一个WTO的裁决不会很快改变行业现状,但政府会审慎评估开放带来的风险和收益,给市场各方一个缓冲的空间。

    新的博弈
  接下来,VISA、银联将如何应对?

  作为可能的直接受益者,VISA拒绝回复本报记者的有关采访提纲,此前仅通过其公关公司发布对外声明称,我们看到中美两国政府在根据WTO的裁决来制定实施方案的过程中,依然有一些步骤未结束。VISA期待能通过在中国市场的新的投资与创新,为中国的客户和广大国内持卡人提供更好服务。
  中国银联相关人士则对本报记者称,对于“WTO银联案”,以商务部发布信息为准。
  “对于WTO的判决,银联方面早有准备,”一位银联内部人士对本报记者分析称,今后银联将加大发卡规模和结算体系的完善。不过在不少国有大行银行卡中心人士看来,“目前,银联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外卡组织,而是第三方支付。”数据显示,去年以来,央行已经先后四批向200家第三方支付企业发放了牌照。银联跟商业银行的转接业务是稳定的,但对整个收单市场来说,随着中小客户的进入,在服务质量和价格方面,第三方支付竞争力更大。
  “理论上来讲,电子支付服务市场逐步对外开放后,外资卡组织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可以发售人民币支付卡。”西南财经大学中国支付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帅青红分析,然而就目前来说,要申请到第三方支付牌照仍有困难,即便外资卡组织申请到第三方支付牌照,依然可能要通过银联的网络进行支付清算,出于金融安全的考虑,资金流动渠道也仍然要走央行或者其他国内系统。
  事实上,银联还有一个增加自己主动权的利器,即芯片卡“标准”问题。
  据了解,目前,中国正在进行银行卡的“换芯”(即磁条卡换成芯片卡)工作,而中国银联的PBOC2.0标准是中国金融IC卡的统一标准,也已上升为电子支付的国家标准。按照监管部门的发卡要求,若要在中国境内发卡,就必须要遵循银联PBOC标准,而非其他国际卡组织推行的诸如EMV迁移标准等。
  事实上,就在WTO发布专家组报告的第二天,银联方面就已对外宣布,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累计发行金融IC卡4500多万张。截至今年一季度,银联金融IC卡可以在全国97.4%的POS机和50%的ATM机上使用,今年底前全国所有ATM机可以通刷银联IC卡。
  理论上讲,外资的进入,无疑也将冲击银联的市场地位。但目前外资机构能进入中国市场,分流银联的利润份额,估计要靠有特色的高端服务来捕获消费者。
  “我个人判断,VISA、万事达进入中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转接网络,然后发卡,把目标客户锁定在经常出镜旅游、消费和其他商务活动的高端客户。”林采宜介绍,与银联相比,他们的主要优势是针对高端客户的服务经验和全球化的服务网络,成熟的营销策略等。
  事实上,即便能如愿进入中国市场,VISA等卡组织还会有一个比较艰难的投入期,银联垄断地位短期内很难撼动。林采宜还称,在价格方面,外卡组织受制于全球统一的收费标准,且都是上市公司,利润约束较强,在价格竞争上远不如银联。
  “预期VISA不会在中国单独发卡,而会延续以前的和商业银行合作联名发行的模式。”一位银联内部人士对本报记者分析,毕竟VISA、万事达等两大发卡巨头在其他海外国家,也都是采用与商业银行联合发行的模式发卡。
  事实上,除了传统的真实银行卡业务,来自境外的国际卡组织已经“瞄准”中国网上支付和移动支付市场,并开始寻求与国内第三方支付企业之间的进一步合作。万事达方面就已透露出与第三发合作的意愿。
  而国际银行卡组织自身对中国新兴支付市场的布局也在加快。按照万事达卡国际组织亚太、中东和非洲区资深副总裁陈维忠的介绍,网上支付和移动支付将是万事达卡在整个亚太地区业务的重点发展策略。
  而VISA也希望重新塑造在渠道上的持续领先优势。VISA公司中国区创新业务总监李涓曾介绍,会推出跨渠道的数字钱包,“通过网上的无卡支付方式进行跨境交易,只要输入的卡号是以4开头,那么收单银行就会通过VISA渠道进行支付交易的处理。”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中移动手机支付平台采用银联标准 2012-09-03
· 银联卡英全境ATM及知名商户可用 2012-08-08
· 世贸组织报告确认中国银联未垄断 2012-07-23
· VISA和银联究竟谁赢了 2012-07-23
· 旅游主题银联卡 2012-07-20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