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吃货横行的年代 挑动大家味蕾
2012-08-07   作者:王斌  来源:一财网
 
【字号

    关于吃,最先挑动起中国人集体味蕾的,大概就属于央视那部煽情而温婉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各种各样的食物,以别样细致的形态,配以精致安排的镜头,加上充满温情的生活气息的制作过程,一切的糅合都挑动起了中国人关于食物的回忆。同时,在以食物为名义的号召下,将“吃货”这个本是小众化的团体放大成了这个社会下最为普遍的群体。
    我对于吃的书本记忆,最早的时候大概就是从梁实秋的《味至浓时即家乡》和《雅舍》中蔓延开来的。老辈的文人墨客关于吃的讲究,哪怕是在颠沛流离,故国将破的环境下,依然是保持着一份腔调,那是古老中国关于吃的文化里传承的精髓。对于任何食物,都是要细细品来、慢慢嚼来,如同作画时的行云流水,意境深远般体会食物中的博大精深。
    梁先生在书里慢慢写到:“七十年前侍先君游杭,在‘楼外楼’(店名)尝到醋熘鱼,惊叹其鲜美,以后每过西湖辄登楼一齐馋吻。楼在湖边,凭窗可见巨篓系小舟,篓中蓄鱼待烹。鱼长不过尺,重不逾半斤,宰割收拾后沃以沸汤,熟即起锅,勾欠调汁,浇在鱼上,即可上桌。……汁不要多,也不要浓,更不要油,要清清淡淡,微微透明。……如此方能保持现杀活鱼之原味。”细腻而完整的再现了那一道楼外楼名菜的制作过程和工艺,其中还伴随着当年的丝丝轶事。
    其实关于吃的现实意义,除了正宗的“吃货”对美味抱以极大热情之外,对其他都不管不顾。大多数人对于吃,可能还是包含了一丝情愫深藏,无论是对家庭相聚的温暖回忆,还是对友情的怀念,或者是逝去爱情的光阴追思,都是夹杂了人生感悟,真正对于吃本身,可能事后回忆起来,反而并非一定是重点。
    对于吃的精致,我的家乡大概天下无出其右。自古以来淮扬菜的精致细腻就蜚声天下,几乎每一个“吃货”关于吃的记忆里,大概都少不了淮扬菜的身影。以至于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关于维扬菜的介绍,占据了不少的篇幅。
    可是关于淮扬菜的品鉴,我并非专家。倒是今日看到满大街不少菜式的吃法,想到我幼时家里这些菜式的制作,不觉有些诧异。
    第一当属蛋炒饭。扬州炒饭大概是淮扬菜里最著名的一道名菜,称其为菜与主食皆可,但是我记忆中的蛋炒饭似乎实在不是如今在各大饭店的做法。
    记得小时候吃蛋炒饭的光景,出现的机会主要是两种背景下。第一是去了外婆家,临到傍晚要赶回家时,外婆为了让我们吃完“晚茶”再走,匆匆利用中午的剩饭,敲两个鸡蛋做一份蛋炒饭。第二则是生病了不想吃白米饭的时候,会以蛋炒饭供应。
    外婆做蛋炒饭的时候,用的是两个鸡蛋,打好鸡蛋放入碗里搅拌均匀,在烧柴火的大概里倒上一些油,不多也不少,油量完全看个人经验控制,待到油滚之后,将鸡蛋倒入锅里翻炒,待鸡蛋差不多半熟时,再倒入米饭翻炒均匀,期间加入葱花、盐等调料,稍微翻炒均匀后,一碗蛋炒饭就出锅了。于是乎小朋友们抱着碗,一人一只,或坐在小板凳上,或蹲在门口,闻着鸡蛋的香味夹杂着葱花的清香,吃起来丝丝入口。
    蛋炒饭用的是陈米饭,加的只是葱花、鸡蛋,关于火腿、玉米等一切作料并无添加,及至后来有一次我母亲尝试着这么做一次“碎金饭”时,我吃起来倒依然觉得还是幼时那没有太多辅料,清清淡淡仅有葱花的蛋炒饭吃来羡煞旁人。
    第二当属狮子头。扬州本地人的狮子头不叫这个名字,叫“砧肉”,扬州话讲出来叫前字音“沾”,意思就是细细剁碎了肉。
    我不知道是否所有的扬州人的“砧肉”都是我说的这种做法,但是在我所见到的所有的扬州家庭里,狮子头的原样确实是浓油赤酱油煎出来的,与各种各样关于淮扬菜描绘中的“清蒸蟹粉狮子头”大相径庭。
    做“砧肉”是不用区分时令的,一年四季都可以做,但是重大节日或者待客的时候,都会有一盆“砧肉”待客。每逢准备做“砧肉”的时候,母亲就会起早去菜市场挑选猪肉,一定是要五花肉,肥瘦各半,让卖肉的师傅要两把菜刀上下翻飞,细细剁碎。我小时候在旁观察的时候,常常会被剁碎的肉末溅到脸上,然后手一摸就是一把油,渐渐的就看见原本是一整块的肉变成了碎碎的肉糜。于是母亲满意的让师傅装塑料袋,挂在车龙头上,一晃一晃的回家开始摩拳擦掌做“砧肉”。
    回家之后,照例先把肉糜倒进盆里,然后调上淀粉,打入几个鸡蛋,开始搅拌,用手细细揉匀。一旁的锅里,早已经是油花乱溅滋滋作响,等着这些肉圆一个个下过变成美味。捏成团装之后,母亲会将肉圆一个个互不挨着放进油锅里,不时的拿起旁边的筷子开始翻身,以防止肉圆一面油煎糊掉。经过漫长的等待后,肉圆出锅,放入边上早已准备好的盆里,再重复下一轮。当然,给肉圆翻身的这种工作,在我十岁左右,就由我执行了。我会很老实的盯着油锅里的这些肉圆,不停的给它们翻身。只是每次我看着这些肉圆的时候,总是提不起兴趣,因为我总是有种感觉,这么一大团肉还没吃,看着就已经饱了。
    精细,是幼时关于吃的记忆中最深刻的东西。哪怕是吃小龙虾,都是家人从菜市场买回来以后,放在一个大脚盆里,在门口的水池里放满水,让它们爬上一会,然后再开始全家人齐动手,拿剪刀剪去小脚,去掉虾须,再夹掉尾巴。然后拿小刷子细细洗上数遍,最后入锅红烧。出锅后的小龙虾,绝对清香诱人,丝丝入味,佐以一点啤酒,在夏日的晚风中一边吃一边胡侃,真不啻为人生乐事。
    再者关于吃的记忆里,鸭血粉丝也占据了我重要的回忆。只是这回忆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学校宿舍区与教学区的中间是一条小马路,每到半夜的时候,就会有母子二人推出一轮板车,上面放有各种各样鸭血粉丝的作料和主料,夏天太热的时候,半夜睡不着觉,我们常常会踢啦着拖鞋,踢踢踏踏的晃倒后门口,三块钱吃上一碗鸭血粉丝汤。每次去叫的时候,那位母亲总是很熟练的拿起粉丝,放入一直在煮着的汤里烫熟,然后指着各样配料用标准南京话问我们,哪些不要的,全过程绝对不会超过5分钟即能吃到。而这时候,坐在板车前杠上的小孩子,七八岁的孩子,总是负责收钱,把一块块的分门别类装好,用小夹子夹好,做完后,又安安静静的坐在另一边等着母亲。我印象中,我每次去吃鸭血粉丝的时候,都已经快12点了,而这对母子都在那里忙碌。
    吃完鸭血粉丝后,我们照样是如同打了鸡血般的回到没有空调的宿舍,用各种各样自创的方式消暑,然后开始一轮轮的游戏。
    再过了一些时节,那个鸭血粉丝摊就消失了,及至到今日我回去在校园里散步想在深夜找到那对母子,都是不可能的了。倒是他们卖的鸭血粉丝汤的味道,一直留在岁月里。有点咸,但吃起来很温情。
    于是,每一个关于吃的记忆,就是依靠着各种各样温情的方式流传下去的,其中既有对美食的喜好、对于食材的讲究,也有对于那种古老中国生活方式的回忆。也许“吃货”们寻寻觅觅的,除了是美味之外,也正是那种天然锤炼而成的感觉,一份乡土中的食谱。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戴上"减肥眼镜"将少摄入10%食物 2012-06-15
· 当季健康小食物,营养滋补大能量 2012-02-02
· 注意!你也许爱吃的9种致命食物 2012-01-05
· 微型甜品 小食物让人更加快乐 2011-11-17
· 在提契诺找寻食物背后城市的故事 2011-11-14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