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设计,本土创意的“国际观”
2012-04-05   作者:夏叶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字号
    3月6日对于今年的巴黎时装周来说有些不一样。当晚在Hermès刚发布完2012秋冬系列的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Beaux-Arts)里,一场“ELLE”中文版举办的“ELLE巴黎风尚夜”点燃了春寒逼人的塞纳河畔。作为全球四十三个版本中首个推出半月刊的杂志,创办二十四年来的“ELLE”中文版正将中国设计的“国际观”向外强势输出着。四位国际顶级摄影师(陈曼、梅远贵、冯海、David Burton)拍摄的“上海巴黎,最美中国面孔摄影展”让古典权威的巴黎美院第一次迎来了“中国美”的浪潮。对于刚在巴黎时装界崭露头角的中国设计师和正起步的国内时装产业来说,新计时方才开始。“我们这一代设计师做的事情是以前和以后的设计师都感受不到的。不光是我们在成长,投资商和整个产业也在升级。”Cacharel新任华人创意总监之一孙大为感到此刻与日本时装设计师当年征服巴黎一样令人振奋。用陈曼的话说,“中国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在模仿西方物质文明的思路,但个别人已经在写中国当代历史了。” 这是中国时装设计师前所未遇的最好时代,他们被国家经济实力和纺织产业的上升推向了世界,而对于打造一个国家的时尚影响力来说,仅靠创意是远远不够的。
  
  去“符号”后的中国设计
  
  新一代中国设计师们做的首件事情就是去掉“中国符号”。毕业于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的Masha Ma今年首次将秋冬系列搬到巴黎。她本季灵感来自于王尔德的《夜莺和玫瑰》:高领、及地长裙、解构剪裁、皮革拉链……像冷酷成熟的刺客一般杀入巴黎T台。“‘中国设计师’只是一个地域性标识,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创作风格,不是单单凭借地域就可以分类。当然,我更希望能运用中国传统美学和哲学来设计时装,摆脱符号化的中国风。”Masha Ma在秀后接受专访时表示。
  最近备受瞩目的法国时装老牌Cacharel新任华人创意总监孙大为和刘凌2007年创立自有品牌时就启用了一个完全看不出中国印记的名字——Belle Ninon。“这是巴黎20年代最著名沙龙女王,她做的事情今天很多女人都不敢做。我们特别喜欢那种大胆开放的冒险精神。”这对年轻设计师已摆脱“中国符号”的束缚,以略带男性化的设计和精湛的立体剪裁赢得2011年法国新锐设计师大奖。“上一代中国设计师强调中国符号与时代有关,是启蒙者。现在所有人都知道中国文化,不需要再刻意展示。但刻在骨子里的还是中国逻辑思维和哲学,你避不掉的。”孙大为坦诚表示。“还有一点是我们这批设计师不会轻易去动中国元素,因为沉淀还不够。大家年龄这么小,还没理解全中国文化最博大精深的东西在哪里。就像齐白石六十多岁学画国画一下就能到位,三十多岁画国画的就很少能表达出那个意境。”
  而对于在巴黎办秀和看秀的人来说,出身地并不重要,好设计才是王道。“现在中国设计师已经走出了图腾上的限制,逐渐把自己当成国际设计师。就像Louis Vuitton不一定要用法国设计师而用Marc Jacobs一样:我为全世界的人设计最漂亮的衣服,这才是设计师最重要的概念。当中国设计师用国际人的身份去竞争的时候,咱们的产业链才要开始。” 赫斯特中国总经理杨玟对本报记者说。
    最好的转变案例莫过于中国品牌夏姿陈。从2008年在巴黎时装周发布成衣系列反响平平到今天学习做减法,拿掉表面的中国符号专注“先想女人,而不是中国女人要什么”的美学新思路上,创始人王陈彩霞一路走得相当艰辛。
  
  本土创意的“国际观”
  
  同样,作为设计师和超模的幕后推手之一,中国时装媒体的思路也在发生转变。“‘ELLE’第一年进中国时,整本杂志100%都是外边翻译的东西,没有一页是中国编辑做的。今天我们80%的内容都是自制的,第一个半月刊封面请到Jean Paul Gaultier来做造型。这里面有个很重要的讯息是,作为世界创意产业链的一环,中国媒体不只是接受者,更可以成为伙伴。”杨玟在“ELLE巴黎风尚夜”当晚振奋的宣布着,“中国不是要征服世界,而是要和世界一起创造新的审美观”。
  当然除创意之外,如果没有国家经济实力的支撑,“ELLE”中文版不可能成为除法国母版是周刊外,全球四十三个版本中第一本半月刊。中国时装媒体的身份也从最早的各种小版本,单纯信息发布平台转向角色更多元化的时装产业链上游。“我们不突出中国制作,而是说国际团队。作为国际创意圈的一分子,你不能只作国内的推手。当时尚媒体完成生活美学与个人美学传达者身份之后,下一步就要往电子方面走,将纸版到数字版阅读之间串联起来,然后再想如何在整个产业链平台上扮演起嫁接的角色,比如设立基金、挖掘新品牌、和本土企业合作等等。”赫斯特中国董事总经理艾弥尔说。
  
  从玩创意到做品牌
  
  而真正要与巴黎时装界对话,中国设计的品牌力量还欠火候。如果说中国成衣产业前二十年是在做销量惊人的内需市场扩张,那么现在应该是业者思考如何打造品牌的时候了。但出色的商业模式,强大的企业后盾与优秀的中国设计师三者之间尚未连接起来。
  “在欧美,从学校到后备的赞助资金链条是非常完整的,之后和产业嫁接、合作也没有断层。设计师产品能走得更远,品牌生成和整个工会系统都比较完善。学校、生产、面料、加工,每一个阶段都决定设计师和品牌的生长和壮大,成熟的产业链可以解决许多初级设计师在起步时会面临的问题。例如企业会和学校合作,通过学校牵线让面料商为学生提供机会创造新面料。而国内学校没有这样的体系,设计师也没有与面料商合作设计面料的传统。” Masha Ma认为圣马丁时装精英教育给自己带来的最大优势就是如何从独立设计师走向自我品牌的建立。“欧洲时装产业链已经发展成熟,每个阶段都能承上启下地衔接。中国这个产业还处于发展中阶段,无论是面料、加工还是做品牌都在摸索中。”
  好的苗头是,国内已有不少企业已经开始察觉这个巨大而诱人的产业缺口。孙大为的毕业秀就是在苏州纺织厂的支持下获得成功的,“我们比较幸运,当初很多人看我们做毕业秀时用的面料就会羡慕。其实设计师只是时装产业升级的一小部分,要有投资者对个人品牌感兴趣、投资这个产业,才会带动整个纺织企业。我们做得再好,背后也需要有智慧的产业家去扶植。”孙大为坦言。
  对于巴黎和更广阔的世界时装产业来说,中国正在从原产地向一级市场进发。要修改游戏规则,就必须让企业和设计师同步参与。“一个成熟的设计师必须有经营品牌的管理头脑和市场认知观念,不单纯只是做创意。这就是为什么John Galliano会被Dior启用,因为他经营自己品牌已经非常多年了。中国南方有一批财经实力强大的企业者,无论江南布衣也好,美特斯邦威也好,销量都很惊人。一旦本土设计师能站在和他们同样的位置去思考,不仅仅关心非常自我的小小符号,而是关注服装和消费者的关系,让创意和消费之间产生关联,那么企业和设计师之间的讯号就链接在一起了。企业家关注到设计师的成熟,产业链才能够被嫁接。”杨玟一语中的说。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信托制度及法理特许价值创新亟需顶层设计 2012-04-05
· 不容忽视的芬兰设计 2012-03-30
· 秦虹:“住有所居”是中国住房制度的顶层设计 2012-03-30
· 青年设计师的“跨越” 2012-03-30
· 马可乐:将古典家具当成现代家居设计“基因库”的收藏家 2012-03-30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