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打造历史画创作中心 时代呼唤历史画传世之作
2012-01-06   作者:记者 孙丽萍/上海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中国美术馆展出的中央美院教授、中国画坛著名画家林岗的著名油画作品《井冈山会师》。记者 任正来/摄

    从陈丹青的《白求恩》到李斌描摹审判“四人帮”场景的《正义路壹号》,从夏葆元画笔下杭州西湖上召开的《中共二大》到旅法画家徐芒耀凝聚血与火的巨作《新四军——车桥之役》,全国13位著名画家的30余幅历史画精品近日在上海美术馆对公众展出。一幅幅气势恢弘、细节逼真的历史画卷,令观者受到视觉和心灵的双重震撼。
  上海正在打造全国历史画的创作和研究中心。与展览开幕同时,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历史画创作研究中心也随之成立。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名誉校长龚学平说,随着国家走向富强,当代画坛应该“留下一批历史画的传世之作,才能无愧于我们伟大祖国五千年的文明史”。

  震撼:那些历史的永恒瞬间

  在上海美术馆《视觉记忆》大展中,长10米、宽4米的《梦境——正义路壹号》最为醒目,几乎占满了整面墙壁,作品以红色为主基调,描绘了1000多人在审判“四人帮”时的不同神情。
  独特的历史题材以及画家对于这场发生于1980年的“世纪审判”场景所进行的艺术渲染,让观众在这幅油画巨制面前连声感叹,“这是人民的审判,也是正义的审判。”
  此次展览的历史画作品,覆盖从上世纪70年代到当下的各个时期。画家张红年1976年的作品——《送别——周总理逝世》,真实再现了长安街上群众送别周恩来灵车的场景,悲壮的气氛仿佛溢出画框。时隔35年,那直击人心的悲伤依然没有减弱。
  在宏大的历史场景中,众多历史人物拂去了历史的烟云,形象鲜亮得夺人眼目。著名画家夏葆元的作品《中共二大》和《宋庆龄(同服爱国罪)》之中,宋庆龄展现盛年风韵,陈独秀、张国焘身着白色西服、风度翩翩,人物形象无不洋溢青春之美。

  用时代精神演绎伟大历史

  历史画是用绘画的手段,帮助人们加深对民族历史的记忆。而当下这个充满生机、锐意创新的时代,也给历史画创作者打开了新的空间和天地。
  旅法画家徐芒耀耗时三年创作了5米宽、3米高的巨作《新四军——车桥之役》。在创作这幅作品时,徐芒耀特地去上影集团的电影拍摄现场写生,连地上的每一块石头、画面右下角处的一处弹药余火,都是通过拍摄照片来获得最为逼真的细节。
  不过,最具时代感的“变化”在徐芒耀看来,是“日本鬼子”站在了画面的中心位置。徐芒耀介绍说,他把举起双手投降的日本军官放在了画面的中心位置,成为了视觉的焦点,从而瞬间奠定了这幅绘画的情绪。而就在沮丧的日本军官身边,八路军淌着血水和泥浆,从四面冲锋和呐喊着前进,把投降的日伪军队团团包围,取得了大捷。
  像徐芒耀这样从海外归来的画家,感受到中国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对能够形象地记录和展现中华民族文明史和现实振兴的历史画,具有别样情结。美籍中国画家张红年说,正是出于爱国情怀和对当下这个伟大时代的感触,自己每每感到架上的历史画“轰然如交响乐,铿锵有金石声”,尽管创作难度极高,但其价值也难以估量。
  著名画家陈丹青的陈年之作《白求恩》《泪水洒满丰收田》,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此次画展上浮出水面,焕发出夺目光彩。
  《白求恩》描绘了白求恩大夫在昏暗的光线下与战士、老乡们坚守在战场上;《泪水洒满丰收田》则聚焦于藏民们获悉毛主席去世后在青稞田里痛哭的脸庞。据介绍,这两幅旧作由于不够“高大全”,在当时都不被看好。如今,这些走出了艺术偏见的历史画得以与观众见面,其氛围分外真切感人。
  “展览很成功,也很吸引人。”浙江美协名誉主席肖峰评论说,这些历史画不仅将历史的壮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也结合了当代受众的审美需求。

  历史画创作中心在上海崛起

  美术界人士指出,在国外,许多著名美术馆中的名作、甚至连镇馆之作都是历史画。例如法国卢浮宫收藏的《拿破仑一世与约瑟芬皇后加冕礼》《自由引导人民》,俄国冬宫收藏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1812年祖国战争画廊》,等等。而在我国,高质量的历史画数量寥寥。
  著名画家俞晓夫则对记者说:“历史画是当下文化发展最好的载体之一。那些波澜壮阔的时代记忆、那些伟大的历史时刻,足以形成今天当代绘画的‘中国气派’。”
  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名誉校长龚学平呼吁说,上海应该率先弘扬和提倡中国历史画的创作研究。“现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强大了,有基础、有能力,也应当创作出一批高质量的历史画传世之作”。
  据介绍,作为上海打造全国历史画创作中心的重要举措之一,日前成立的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历史画创作研究中心”,由上海油雕院院长李向阳兼任主任,并新辟五万多平方米的画室和大师工作室,供海内外画家创作使用。此外,学院还将举办历史画学术交流论坛、大型历史画展,并开班培养年轻画家。
  上海的举措,已经引起了全国美术界的震动与共鸣。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院长詹建俊认为,“上海是油画重镇,无疑能够集合众多知名画家进行历史画创作研究,让历史画得到更快发展,为我国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历史画家和历史画作品。”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鼓浪屿岛的民国画卷 2010-08-30
· 巨型画卷如何转动 2008-08-10
· 开幕式解读——“国宝”画卷令世界惊艳 2008-08-10
· 北京奥运场馆:中国奉献给全世界的精美画卷 2008-07-02
· 德国:3.7万米的画卷 2008-06-04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继坚:别让“陆地思维”毁了渤海湾·[思想]钮文新:紧缩货币“弊端”凸显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