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将缩水
2012-01-06   作者:记者 岳瑞芳 任峰/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流动性收紧、股市低迷、楼市遇冷,在全社会面临投资理财困局之时,银行理财产品意外却又必然地成为2011年中国投资理财市场的明星。
  展望2012年理财市场,业内专家认为,2012年全社会的投资保值需求仍将存在,市场对银行理财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多。

  放量井喷之势贯穿2011年

  当全社会的理财需求遭遇银行的存贷比指标压力,银行理财产品的放量井喷没有悬念地贯穿了2011年全年。
  在银行网络覆盖最为密集的京沪穗等国内一线城市,以往在利率调整之后出现的大量资金转存已经让位给银行理财产品的热卖。与此同时,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信贷额度管理的调控对象都是压缩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而银行理财产品实质上突破了贷款额度的管制,绕过了监管政策,对贷款管控的有效性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自银行理财产品火爆伊始,就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重视。其中短期理财产品更是在一年内经历了“由盛到衰”的戏剧性转变。
  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银行发行销售的银行理财产品有近三成为期限在30天以内的短期理财产品,而这其中诞生在上半年的占了多数。一位银行业内人士对记者说,短期理财产品收益并不低,且流动性比货币式基金、通知存款要强,一直都卖得比较火。“银行也有自己的算盘,一些短期产品的到期时间被刻意设定在月末、季末或年末,客户的资金从产品出来后就直接成为银行存款,正好缓解了银行存贷比考核压力。”这位人士说。但从2011年三季度开始,为了防范合规风险,短期理财产品出现“灭火”势头。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表示,2011年以来,银监会已经多次发文规范银行理财,预计2012年监管不会放松,会继续加强疏导与管理,可能会出现“理财市场不断向前跑,监管不断在后追”的情况。

  是真理财 还是伪理财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在去年前三季度CPI涨幅高企导致实际负利率的情况下,全社会的投资理财需求和银行的揽储放贷压力共振,成为银行理财产品大行其道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2011年股市、楼市投资吸纳资金能力大减,居民和企业的资金为了获得相对稳健的收益,没有悬念地流入银行理财产品市场。
  另一方面,随着2010年1月以来央行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主要依靠利差收益赚钱的国内银行业对资金吃紧,因此出于竞争存款资金、应对存贷比考核等需求,顺势加大了理财产品的发行力度。
  之所以称之为“顺势”,曾刚认为,去年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的种类很多,主要原因之一是在通胀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投资者对理财产品有旺盛的需求。
  而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对此详解:银行理财产品的出现便体现了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要求,在银行发行销售理财产品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替代信贷,一是变相揽储,这使得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了“伪理财”的特点。“所以,监管机构一直在进行规范,对以上两种倾向进行封堵。”他说。

  还是要回归财富管理属性

  随着2011年11月30日央行三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在银行“愿打”的情况下是否还会有人“愿挨”?
  曾刚表示,今年全社会的投资保值需求仍将存在,市场对银行理财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多。
  而银行业研究人士、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博士付立春则预测,随着流动性紧张得到缓解的预期可能逐渐加强,资金的成本也将下降,未来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可能也随之下降。
  银行业人士表示,如果与存款利率的利差缩小,银行理财产品对于普通投资者的吸引力势必将减小,如何使得银行与投资者双双获利值得思考。银行如果不去发行利率较高的理财产品,就可能会在同业竞争或与基金等其他相似行业的竞争中败阵。
  郭田勇认为,从一个方面这反映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迫切程度。反过来,利率市场化改革也有利于推动银行去积极创新。而从另一方面看,未来,银行理财产品还是要回归到财富管理的属性,作成真正的中间业务,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财富管理平台。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2012年理财市场展望 稳健是主流 2012-01-05
· 今年理财产品收益率或回落 2012-01-04
· 岁末迎来理财发行小高潮 2012-01-04
· 招行被质疑钓鱼理财 2012-01-04
· 理财需要心平气和 2011-12-30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继坚:别让“陆地思维”毁了渤海湾·[思想]钮文新:紧缩货币“弊端”凸显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