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基金渠道弱 基民直言不敢碰
2011-05-10   作者:李娜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字号

    一家没有历史业绩的新基金公司,一个没有经验的基金经理,三个人的投委会中有俩研究员……这一切,都为浙商聚潮产业成长这只新基金的“钱景”增添了不确定性。
  “没有过往的历史业绩,产品设计大众化,并无太多投资亮点,也没有包装噱头,”某券商人士诚恳地向记者表示,“这样的新基金着实难卖。”
  基民说,这样的基金不敢碰。
  事实上,随着基金新品的快速扩容,新基金销售本来就面临很多困难。“左手倒右手”也成为不少销售的生存之道。
  在基金销售渠道中,银行是传统的主力,而记者在浙商基金网站上公布的代销机构名单中发现,被视为传统基金销售主力行:工行、建行、中行、交行和招行都没有出现,而被基金公司视为“销售蓝海”的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等部分中小银行,也同样未曾露脸。
  记者在某托管行看到,理财经理并不热心推荐浙商基金,新基金资料中也没有摆放浙商基金介绍;而记者采访的基民也表示,“这样的基金不敢碰”。

  销售渠道弱势

  众所周知,虽然近几年基金第三方销售有抬头的迹象,不过银行仍然是基金销售的绝对主力,券商仍处弱势,这一格局短期内难以撼动。
  事实上,根据浙商基金网站披露的相关信息显示,浙商聚潮产业成长基金此次的代销机构有29家,其中只有6家为银行渠道,剩余23家全部为券商,券商显然占据了绝大多数席位。
  而这6家银行名单分别为农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和上海银行。
  值得注意的是,工行、建行、中行、交行、招行等传统基金销售主力行都不在名单,而被基金公司视为“销售蓝海”的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等部分中小银行也同样没有露脸。
  某大型基金公司的销售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这家新基金公司主要选择券商渠道,或许出于银行代销渠道过于拥堵的考虑,也或许是自己的谈判实力过于弱小,再或者是公司有控制规模以便有做业绩的想法。”
  按照新基金销售惯例来看,其主托管行的基金销售量,一般要占到新基金销售规模的6至7成,好的要占到8成左右。而浙商聚潮产业成长基金的托管行选择了农行。从过往来看,工行、建行一直是新基金销售的主力军,而近几年来,凭借着强大的执行力,农行在基金的销售实力方面分量也不轻。
  统计显示,截至本周一,仍有20只新基金拥堵在渠道。其中,托管行为工行、中行、建行、交行、招行的新基金数量分别为2只、5只、3只、3只和1只。而托管在农行的新基金数量为3只。

  托管行不见基金介绍资料

  为了了解实际销售情况,记者以投资者的身份来到农行成都某支行,询问基金销售的情况,却发现客户经理对该基金并不熟悉。
  在得知记者有购买基金的意愿后,客户经理十分热情地拿起了柜台上另外两只新基金的宣传材料,并表示:“这两个都是大基金公司的,这个是我们这里卖得最好的(广发中小板300),这个也卖得不错(嘉实领先成长)。”
  记者注意到,银行的字幕显示浙商聚潮产业成长在售,便问道:“浙商聚潮产业成长基金怎么样?”在记者的追问下,该理财经理仅表示:“还不错。”
  与此同时,记者发现在众多新基金宣传材料中,却并没有该基金的宣传材料。
  “这样的新基金着实难卖”
  “产品设计大众化,并无太多投资亮点,也没有什么包装噱头,公司没有过往的历史业绩,这样的新基金着实难卖,何况现在基金这么多。”某券商人士诚恳地向记者表示。
  作为基金传统销售主力的建设银行,一位在一线从事多年基金销售的资深理财经理告诉记者:“我没有听说过这只基金。”
  在向记者了解了相关情况后,上述理财经理告诉记者:“这是家新基金公司,我不太熟悉。不过,像这样的新基金公司,新基金又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一般都不卖。”
  “目前市场不好,又有这么多新基金要卖,老基金又要持续营销,根本就没有多少人来买基金。”该理财经理笑言,“现在恐怕只有王亚伟的基金不需要营销。”
  而在谈到新基金公司的产品销售时,这位理财经理更是坦言:“如果一家新基金公司能从老基金公司挖一些得力人才,还能好点儿,否则(像浙商基金这样)根本就卖不动。”
  根据浙商聚潮产业成长基金提供销售机构的名单,记者联系了其中一家机构成都地区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坦言:“我们的基金销量是比较小的,但在整个(单位内部)排名还是前几名的。据我所知,现在全国的基金都不好卖,我们基本上都是员工自掏腰包。”

  基民探访:这样的基金不敢碰

  浙商聚潮产业成长基金4月下旬正式展开募集,至今已有两周多的时间,其募集的情况到底如何?为此,记者前往部分银行网点,询问了相关情况。
  在该基金托管行农业银行的某大型销售网点,一位理财经理向记者表示,现在新基金的数量实在太多了,“根本就卖不动,投资者根本就不买账”。而记者在网点采访时也发现,前来咨询基金的投资者简直少得可怜,大部分时候银行柜台都处在无人问津的状态。
  等待多时后,记者遇见了一位前来咨询基金的投资者张女士。她告诉记者:“我买基金就看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这种新基金公司的首只产品,又没有过往的业绩可以参考,我又不了解基金公司的情况,这样的基金不敢碰。”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接力"投资应对震荡市 基金注重波段操作 2011-05-10
· 基金连续减仓摆脱“88魔咒”
2011-05-10
· 偏股型基金仓位创近半年来新低 2011-05-10
· 年度金牛基金业绩大变脸 2011-05-10
· 30只2007年生基金至今仍亏14% 2011-05-09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日本震核危机”评估与我国供给型财政政策·[思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4个问题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