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物件里的收藏大艺术
2011-03-14   作者:  来源:北京晚报
 
【字号

    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核桃只是一种坚果类的零食。这种果仁酷似人脑的坚果,据说有健脑益智的功效。在超市里,最贵的核桃也就卖几十元一斤。
  但在收藏界,核桃作为“新星”正迅速蹿红。这种“文玩核桃”,最贵的已经被炒到几十万元一对。

  一颗青皮650元

  李博虽然只有20多岁,但在核桃收藏圈已经小有名气。他的核桃店“核桃静”是圈内不多的受人尊敬、销路稳定的专营店。
  本是学汽修出身的李博,毕业后做了一段时间的商场营业员,但很快便放弃。因为他发现,自己从小把玩的核桃,正成为收藏界冉冉升起的“新星”。
  文玩核桃起源于汉隋,流行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李博家一直有玩核桃的传统,从小他便深受祖辈影响。“小时候,都是跟着爷爷、爸爸玩儿,家里现在还有百年‘狮子头’。原先,玩核桃的都集中在京津两地,如今,很多南方省份也开始时兴玩核桃。我觉得是个商机,2006年,便开始开店。”
  二十出头,李博开始自己创业,店名“核桃静”,因为一直帮他打理生意的妻子,名字是“静”。
  每年“白露”,到了收核桃的时节,是李博最忙碌的时候。
  北京门头沟、平谷,河北涞水,天津蓟县,整个燕山山脉,都盛产优质核桃。这些地方,李博都得覆盖,有时候还要去趟陕西。
  通常意义上的核桃,其实是核桃的内果皮,大家平时吃的果仁。而收核桃,收的是青皮,也就是带着果肉的部分。“青皮就像没成熟的桃子一样,你根本看不出来里面的核桃是什么样。”李博说,即便关系再好的果农,也最多只让开一颗青皮验货,“开多了,人家怕你不收了,一棵树都损失了。”
  李博收核桃,一般都是整棵树收购。一棵中等规模的树,能结100多颗青皮,一颗青皮的售价一般是650元。如果是百年老树,能结几千颗青皮,就只能包一根枝。“包下一棵树或一根枝,上面的核桃就都是你的了,风险也全由你承担。”
  炒核桃的价值在于,这类核桃都是成对卖的,所以要从一棵树上找到两颗品相好、纹路佳的“双胞胎”核桃,是个小概率事件。加上相关的品种较为稀有,价值就这样提升了。
  每颗青皮,李博都要亲手剥开,因为青皮有很强的腐蚀性,每次剥完,他的手就会呈现浓重的黑色。每年收核桃的季节,李博都得带着几十万元到处跑,万一有一棵树不出好货,损失就是数万元。

  无价之宝“眼镜蛇”

  比较幸运的是,凭借多年把玩核桃的经验,李博较少失手,每年经营核桃的收入在几十万元。大部分时间,他都坐在小店里,和上门的客人侃侃而谈,交流收藏核桃的经验。
  “一般做礼品,送‘官帽’比较合适;给老人玩,可以送‘狮子头’;年轻人,玩‘公子帽’;女孩子,玩尺寸比较小的。”
  如果一对核桃大小、纹路都非常接近,就有把玩价值,用行话叫“盘核桃”。如果再碰上品种珍贵,盘上几年,核桃的颜色渐渐变深,变成光亮的红色,就已经升值了。
  如果核桃品相好,“盘得好”,核桃升值很快,从几千变成几万,有的只要一年时间。但“盘核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俗话说‘核桃应该是六分刷三分盘一分养’”。拿在手里盘的时候得注意,“有老话叫‘武盘盘铁球,文盘盘核桃’”,盘核桃要轻柔,不能出声,不是盘铁球,出声就不雅了。
  盘完了就要刷。用细毛的牙刷,仔细清理核桃纹路里藏着的污垢。刷完了,需要小心存放,因为核桃时间长了,容易干、脆,百年核桃一摔就碎,必须格外小心。
  在核桃收藏圈内,有种说法,“百年怕三棱,三棱怕四棱,四棱怕异形”。因为核桃多数只有两条棱,三棱稀少,四棱更珍贵。所以,即便是百年核桃,也不一定比三棱、四棱珍贵。“去年,有一对三棱核桃,就拍到了36万元的高价。”
  而异形核桃更是价值不菲。
  李博店里的核桃,便宜的几百元一对,贵的几千、数万。但有一对,被称为无价之宝,就是一对异形核桃。这对核桃的核桃尖并非直立,而是弯曲的,李博因此给它们起了个形象的名字“眼镜蛇”。
  “如果发现一颗已经很难了,这可是在一棵树上的两颗,所以在圈内很出名。”虽然有众多买家求购,但李博并没有出售这对“眼镜蛇”的打算。

  提示:假核桃较易分辨

  核桃收藏界也有专卖假核桃的骗子。但假核桃相对较容易分辨。
   据李博介绍,假核桃分类不少,有用塑料的、有用核桃粉的,这种假核桃很便宜,而且纹路和真核桃一对比,就很容易分辨。
  还有用真核桃的,但是为了好看,会刷漆。但一闻就能闻出味道,而且时间长了会掉色。
  有的采用“软上色”的方法。比如用油炸、用水煮、用茶泡,这些方法做出来的核桃,都有特殊的味道。
  此外,还有人特意把核桃收拾得特别干净,看上去特别新,像刚剥出来的。买家也需要闻闻,有没有84消毒液或者是草酸的味道,因为有人用这类化学药剂清洗核桃,而这在圈内是大忌。

  小人书 当年1毛 如今10万

  年过半百的孙永立,坐在自己的“毛毛书屋”里,小心翼翼地给巴掌大的小人书套上塑料纸套。50年前,孙永立和很多小伙伴一样,每月都央求父母,给自己添置小人书。后来长大了,小伙伴们多数扔掉了小人书,追寻其他娱乐方式。但孙永立一直痴迷,甚至被伙伴们笑话为“幼稚”。但谁也没想到,这些孙永立“敝帚自珍”的小人书,已经从当初每本1毛钱左右的售价,涨到了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
  小人书,已成为收藏新宠。

  省下每一分钱买书

  小人书,“学名”连环画,巴掌大小、一般厚度不到100页、封面多为彩色、内页多为黑白配色。上世纪80年代早期出生的朋友,还留存着对小人书的最后印象。90后、00后们多数或许更了解《灌篮高手》等国外连环画。
  而像孙永立这样年纪的人来说,在上世纪50年代,小人书几乎是当时屈指可数的几种娱乐方式之一。
  当时的小人书,只有1毛一本,但基于当时的生活条件,家里不可能购置大量小人书,满足孙永立的阅读欲。“当时一个月家里只给买一本,或者两个月攒起来买本厚点的。厚一点的也就2毛左右。”
  一本书,没一会儿就看完了,即便再仔细回味,几天时间,也翻透了。怎么办?可以跟小朋友互相交换。因此,孙永立还结交了很多铁哥们儿,到现在依然念念不忘。
  到上世纪70年代,孙永立参加工作,每个月有19块钱的工资。虽然已经是个成年人,但他依然钻书店买书,“好不容易自己挣钱了,终于可以满足一下了。”孙永立省下每一分钱买书,每月购书都要花5块钱左右,在当时来说已是不菲。

  60岁的小人书最贵

  从上世纪50年代,到迈入新世纪,孙永立一直都只把小人书当做一种兴趣。很多同龄人也都在孩童时代深爱过小人书,但成年后因为各种原因,将小人书束之高阁或是遗忘遗失。“可能大多数人都觉得,那是不起眼的小玩意吧。”孙永立一直把这些小玩意当成自己的宝贝,“就是喜欢,很简单,舍不得扔。”
  到了互联网时代,孙永立也赶新潮,开始上网发帖。一次不经意的机会,他因为网络的缘故,结识了一位湖北宜昌的朋友,这位志趣相投的朋友,用400元,买走了一本孙永立的小人书。即便这样,孙永立说,自己也没把小人书当成一个买卖做。后来,孙永立南下深圳,自己经营企业。
  2004年,因为女儿在中关村上学,为了照顾女儿。他才琢磨着在离中关村不远的爱家国际收藏品交流市场开了家店,将自己收藏的部分小人书摆上了这家“毛毛书屋”的货架。
  从那时起,孙永立才开始真正地“收书”。他经常北上南下,全国各地地跑,收集小人书。不算收书的钱,每个月的差旅费就达到数千元。如今,孙永立已经在圈内颇有名气,某央视主持人慕名而来,并和他成为好朋友。“我们基本是处于同一年代的人,他也爱看。前几年,他不忙的时候,时常会过来。”孙永立拿出一本《保尔·柯察金》,这便是该主持人最近特意向他订的。
  因为早年做生意的积累,孙永立家境不错,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再强调,自己开店依然是出于爱好,不为挣钱,“有时候朋友来拿书,价钱都是他们说了算,我都无所谓的。”
  不过,他也承认,圈里有不少人,因为收藏小人书发了财。
  现在市面上品相好的小人书,60岁多的也就是上世纪50年代前后出版的能卖到上万元。一些题材好的,比如《三国》、《西游记》能卖到10万元以上。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知名艺术家顾炳鑫的《渡江侦察记》、刘继卣的《鸡毛信》,价钱更加不菲。这些书,当时全国发行量不过几万册,现在保存完好的,也就十几本。有的如果是孤本,价格更是难以估算。
  上世纪60年代出版的数千到几万元不等,70年代的大约能卖到几百上千元,80年代的相对最便宜。

  谨防:小人书也造假

  收藏这行,最怕碰上的就是“赝品”,小人书也不例外。
  采访过程中,孙永立就拿出几本朋友们送给他的“礼物”。一本《真假猴王》品相甚好,书钉有些锈斑,翻看的时候,甚至还能闻到一些旧书特有的“霉味儿”。但当记者问他“这书值多少钱”时,孙永立笑笑说:“一文不值”。
  原来,这就是赝品。
  这些故意仿旧的小人书,特意用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纸张,采用当时的印刷方式,甚至特意用化学药剂,让书钉产生锈斑。如果是外行,很难分辨得出真伪。
  孙永立提醒,首先要到信得过的老店淘书,其次不能贪图便宜,接着就是要自己积累一些分辨真伪的经验。比如纸张不能太白,太白的有造假的可能;还有绘图的线条,线条流畅完整的一般是真品,反之则可能是赝品;此外色彩方面,赝品也没有真品的细腻。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葡萄酒收藏指南 2011-03-09
· 砚滴:文房古董收藏者的案头清玩 2011-03-08
· 当代瓷器也有收藏价值 2011-03-08
· 玉器收藏投资有学问 2011-03-07
· 书画收藏回报率最疯狂 2011-03-07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皮海洲:支持李荣融炒炒股·[思想]叶建平:促进消费的前提是改善民生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