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现在玩高雅的艺术品收藏
2011-01-21   作者: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号

    中国有句俗语:乱世囤粮,盛世收藏。所以有专家评议,企业家的收藏热,更深的背景来自于中国经济发展。投资艺术品,对企业家们来说,有点鱼与熊掌兼得的意思。它既是保值的,又可以拿来赚钱。企业进行艺术品投资,正成为一种资本运作的新方式。
  “收藏是我现在仍愿意工作的唯一理由。”在2010年的保利春拍上,品牌营销专家叶茂中买下了《春山驴背图》,这是徐悲鸿惟一的一幅手卷作品,画面描绘精致,保存完美,并有齐白石的数百字题跋。在激烈而漫长的举牌竞争后,能“抱得藏品归”令他兴奋不已,当晚和几个朋友喝酒狂欢至第二天上午。“现在没有什么别的东西能让我们快乐一夜了!”叶茂中当时兴奋不已。
  华谊兄弟传媒集团董事长王中军最爱油画、雕塑和古董,他的家就像一个小型博物馆。在王中军7亩大的院子和两层欧式小楼里,到处都是各式各样的铜雕和中国现代油画。他的油画收藏主要集中于艾轩、杨飞云、王沂东、袁正阳这样的当代名家,中国油画市场中的领跑者身上。此外,王中军的家和办公室珍藏有很多来自法国、英国、爱尔兰、瑞典等国的古董。
  中国收藏家协会的会员中,企业家占到了20%。金融资本大举介入艺术品收藏与投资,这使企业家成为艺术品市场真正的买家。对于这股风潮,著名主持人、收藏家王刚的解读是:“在企业家圈儿里,你再跟他说什么宾利、法拉利,这都是很俗的一件事,都不如你从腰里掏出一件小玉器,‘你瞧我这个,起码到乾隆吧’。”

  收藏热钱涌动

  在去年“春拍”和“秋拍”的拍场上,国内新入场的买家超过30%,许多著名企业董事长、总裁都到现场参“战”,所有拍品几乎被他们席卷一空。他们竞标的果断让很多老藏家唏嘘不已。印尼著名的油画收藏家陈俊辉在去年的春拍中只买到一些近现代作品,他跟保利的工作人员说:“中国国内的新买家购买力太强,很多作品都超过我的心理价位,看来秋拍要做好准备,调高心理价位。”
  在中国收藏界,老一辈藏家正逐渐淡出,而民营企业家则逐渐成为收藏主力。作为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正在成为民营资本关注的新兴领域。不仅是国内,在国外的各种艺术品拍卖会上,中国企业家的身影也屡屡出现,他们从纵横四野的商界风云中抽身出来,将投资眼光定在了光怪陆离美轮美奂的艺术品上。
  天地集团董事会主席杨休是在2004年的翰海春拍上一鸣惊人的。当时,他以6930万元拍下了陆俨少的《杜甫诗意百开册》,在企业界和收藏界引起轰动。俏江南集团董事长张兰则于2007年保利秋拍上以2200万元拍下刘小东作品《三峡新移民》。泰康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东升是现代艺术品收藏的热衷者。他把公司大厦顶层专用于中国当代艺术的顶尖展览,并将民营企业家定位为主流人群。
  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甘学军说,企业家们的资产富有,艺术品拍卖这类场所又属于高端市场,这里不乏也包括很多艺人、老板、金融投资者等等,都属于高端人群。至于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具体在北京、上海这种地方平台可能会更大一些,因为这些地方更具国际化,气场要比其他省市更好一些,另外当然也不排除港、澳、台这种地区,那里的人群购买力要更强大、更富裕。
  这其中有很多民营企业家。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王凤海说:“市场一路走高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但部分企业家的进入也很重要。中国文化的价值正在被发掘与重新评估,很多手中拥有闲散资金的人为了提升文化品位和满足精神需求,也将资金投入到艺术品的收藏中。”作为文化产业新的亮点,艺术品市场正成为民营企业家关注的新领域,大量资金已经涌入。企业家投身艺术收藏,已经可以称为是一种潮流。在很多企业家看来,这是一种时尚,正如曾经有一段时间,企业家们会以高尔夫和户外运动作为主要谈资,而如今,收藏,是一种品位的象征,在企业家的圈子里,收藏正成为一种时尚风向的标签。

  艺术VS投资

  拥有收藏家名片的企业家们,有的是为了排解工作压力培养业余爱好,有的则是跟风时尚投资,也有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对收藏另有所图。此外,有些企业家则是纯粹为了一种个人理想,他们对于收藏的执着和藏品各具特色。
  这些不断活跃在收藏市场的企业家,每年动辄投入数亿元,多则十余亿元,这在国际市场实属罕见。保利拍卖执行董事赵旭甚至撰文称:“新卖家是中国高端艺术品市场未来的希望。”这让很多之前活跃在市场中的老藏家感慨不已。“像我们这样的收藏爱好者,已经快被边缘化了。”有15年收藏经验的王刚对这股收藏热有切身的体会,他认为现在藏家的爱好、修养早已退居二线,真正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资本。近两年的春拍中,王刚在拍卖会上明显感到有很多陌生的面孔,以及更多藏在电话委托席后面的主角。2008年在拍卖场上冲锋在前的人已经开始退居二线了。
  尽管这种热潮让王刚与很多心爱的艺术品失之交臂,但他认为总体来说这是一件好事。王刚认为,整体来看目前的收藏市场肯定有泡沫,但是具体到每一件艺术品,尤其是高价成交的艺术品,其实并没有多少泡沫。
  中国有句俗语:乱世囤粮,盛世收藏。所以有专家评议,企业家的收藏热,更深的背景来自于中国经济发展。投资艺术品,对企业家们来说,有点鱼与熊掌兼得的意思。它既是保值的,又可以拿来赚钱。企业进行艺术品投资,正成为一种资本运作的新方式。今典集团总裁张宝全曾说:“我不是艺术赞助人,我的最终目的是做艺术产业。”
  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甘学军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企业家投身收藏这个现象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社会惯性的原因,社会发展的快,人均收入比例增高,有钱人不断攀升,这就会使得有许多的企业家愿意把收藏艺术作为一种展现企业实力的体现;其次就是投资性,企业家们会认为投资艺术品市场是他们资产配置的一种方式,也是财富的积累,因此,很自然会吸引企业家到艺术品拍卖会来进行消费、投资。它也是一种传统文化以及财富阶层的体现,他们有了硬件东西以外还要做收藏,算是一种另外方式的投资。
  甘学军说,中国企业家在艺术品市场上开始“砸钱”,体现在一些价格上亿的艺术品方面,从现在市场发展趋势来看,也算比较值得了,这种所谓“砸钱”的行为能使市场投资性显得更强,加重了投资的比例,投资逐渐流向艺术品市场,价格攀升也成为了一种自然现象。这只能说在资金流通的加大之下,艺术品市场也仅仅是分了一杯羹,“砸钱”不是片面的,里面存在着好多偶然的,宏观和客观的因素在内,甚至是多重压力的炒作,每个竞拍者的情况不同,并不是说就不合理,这种现象也存在着优势,比如可以让艺术品市场社会化。这种现象无法避免,在国际市场也是如此的,我认为这是一种财富积累的体现。
  不过,来自收藏界业内的说法称,尽管很多企业家表现出对于艺术品收藏的热衷和兴趣,但是在这种热情的背后,隐藏着的是不少企业家的“醉翁之意”。被称为“富人游戏”的拍卖会,之所以吸引很多企业家,是因为他们当中很大一部分人需要买这些藏品,这种需要不是为了文化投资,也不是为个人爱好,更不是关乎理想,他们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避税。
  据业内人士介绍,作为拍卖会上的常客,民企老板真正懂收藏的不到10%。而近年来很多上规模的私营企业都热衷于投资收藏品,如书画、古玩等。其中一个最大的“玄机”就在于,他们把收藏品归为企业的固定资产,这样一来,藏品就扮演了“经营设施”的角色,年年都要折旧。于是,民企老板就每年提取折旧列入成本。几年下来,该“固定资产”最终在账面上就转换成“零资产”,可以不缴一分钱税。况且,有些收藏品的价值是随着时间增长的,几年后,作品价格早已翻了好几倍。
  “这些民营企业家以企业名义竞拍这些艺术品后,不是用来装点企业门面,就是办个企业展览馆,
  所有的开销都算在企业的账目上,摊入企业经营成本。”一位业内人士说。据他介绍,拍卖行也给这些民企提供了“便利”:如果某企业家想要竞拍艺术品,只要在拍卖公司登记公司名字以及缴纳为数不多的保证金就可以参与了。一旦竞拍成功,拍卖公司会出具一张“发票”。企业家将艺术品拿回去后,只要5年内不折现,就可以当成固定资产“填充”企业利润。
  除了避税,企业家收藏者的“醉翁之意”还在于他们看到了藏品的“升值空间”。因为买书画拍卖品不仅可以少缴税或不缴税,而且显然几年之后,藏品还有巨大的升值空间。作为一种包赚不赔的投资,收藏已经成为企业家何乐而不为的投资,他们当中很多人把经营企业的经济头脑,运用到艺术品投资中,艺术品成为了另外的生财之道。
  浙江某民营企业家沈先生的一个投资案例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1998年,沈先生在一次拍卖会上拍得一幅明朝宣德皇帝的楷书作品,成交价格是25万元。当时,他把这25万元计入了企业成本,充作“固定资产”。在之后的5年中,这一“固定资产”逐年折旧20%,在企业所得税税前计入成本扣除,到2003年已经折旧完毕,属于零资产,可以随意支配。而且,这幅作品现在的价格已涨至250万元以上。
  可以为沈先生算一笔很简单的账:假设他的企业销售额是几千万,适应的企业所得税税率是33%,那么他买书画用的25万元本来就是来自企业的利润,计入经营成本后等于省下了8.25万元的企业所得税,那幅书画的实际购入价就仅为16.75万元。如果不考虑资金投资、货币贬值等各种因素,这幅书画让沈先生足足赚了233.25万元。
  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企业家收藏者的一个新思路。在国外,艺术品收藏被视作非常重要的投资方式。据统计,金融证券的年平均投资回报率为15%,房地产为21%,而收藏艺术品的年平均投资回报率则是26%。艺术品已经被誉为继房地产和股票之后的第三大投资领域。
  这也恰恰是大众所担忧的。大部分人认为企业家收藏是一种投机,这些投资的企业家收藏者炒高了价格。一位网友说:“人有自己的爱好,无可非议。但在这个领域,这种做法,失去了艺术品的真正价值,导致艺术或收藏走向畸形。”另一位网友认为:“艺术品的价值在于欣赏,让人们通过欣赏提高审美水平,从中获得艺术享受。艺术品太高的价格只会令那些商人获利,对提高公众的艺术鉴赏力毫无益处。没有了炒作追捧者,也就没有了高价格的基础。”

  终极消费

  “如果你买了一辆好车,它很漂亮,性能很好,你研究它一个月足够了。但是艺术品你越研究越发现它的历史是那么长,一幅画里能挖掘出这个画家当时所处的历史、社会背景,当时的人际关系以及当时的生活态度,这对人的心灵是一种熏陶、净化,甚至开悟。”保利拍卖总经理李达接触藏品多年,对于收藏带给人的价值,她的感触很深。
  企业家为什么会对收藏“一点就燃”?叶茂中说,艺术品收藏的全过程就是一条快乐链:学习收藏的过程很快乐,有的新藏家会一下买几十万的书;参加艺术品预展很快乐,用王刚的话说就是有种“过手即拥有的”快乐;参加拍卖会与人斗其乐无穷;回家欣赏快乐,增值也是快乐。
  企业家本质喜欢参与竞争,并且胜出,企业之间的竞争毕竟是抽象的,但是在拍卖场上的竞争十分具体,从竞争者手中横刀夺爱让他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极高的成就感。“竞拍艺术品那是快乐,买的是真品那是增值,买回家那是享受。”
  王中军曾经说:“我要建一个小型美术馆,将来能给它们一个去处。”他的这种想法或许和学习油画的经历有关。这也或许体现了许多企业家的心态:喜好和爱护。2008年,流落海外达85年的国宝——天龙山十号窟佛首被一位山西企业家成功回购,被誉为“继圆明园兽首之后最重要的国宝回归”。而圆明园兽首回归的操盘手,是澳门老牌企业家何鸿燊。当爱好成为一种理想,品位便卓然而出。
  苏富比亚洲区行政总裁程寿康勾勒出了一幅有意思的画面:这群藏家,年纪在40-50岁左右,分散于各行各业,但以生意人居多,主要从事金融、房地产、矿产等行业,其中有不少是上市公司老板。他们在拍卖场上气吞山河,出手最为豪爽,在拍卖会上,青睐的是其中的精品、极品,而且一口价成交额最大。叶茂中认为,企业家涌向收藏行业的一个本质原因是:女人有了钱可以去巴黎买衣服、首饰,但是男人不爱消费,这些人赚了很多钱,但是却很少能领略消费带来的很具体的快乐。
  也有一些企业家明确提出了发展艺术产业的想法。今典集团董事长张宝全在艺术领域引用了商业,在商业领域用了艺术,并不遗余力地推广与发展中国当代艺术。他创办的今日美术馆,已经成为当今中国颇具影响力的民营美术馆之一。但他不认为自己是艺术赞助人,“我的最终目的是做艺术产业”。
  如何推动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有业内人士指出,民营企业家买家推动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更多一些,但是并不占主导,藏家应该成为潮流的制造者。用专业的眼光和知识引导市场,引导趋势。理想要高一些,站得要远一点儿。
  套用一句流行语就是:“投资的是股票,不是艺术;收藏的是理想,而不是货币。”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反思艺术品拍卖亿元时代 拍卖法难阻假拍 2011-01-19
· 北京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中国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 2011-01-18
· 通胀下艺术品投资:专业品鉴人士最关键 2011-01-18
· 艺术品金融化前景如何 2011-01-14
· 艺术品投资乱花渐欲迷人眼 2011-01-14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梅新育:解决失衡何须太心急·[思想]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关键在政府转型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