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商品市场相当矜持。
同样的国际基本面,同样面对美联储QE2政策的“扩容”预期,同样面对美元的快速下调,昨天的中国商品期货市场却没有什么惊世骇俗的表现。如沪铜期货主力的上涨不过1.6%,天胶走高仅仅为1.4%,其他多数品种的升幅甚至不过前一交易日结算价的1%。
有分析师指出,内外盘商品走势的差别主要还是与国内外宏观政策不同有关。国内10月CPI同比升幅创出25个月新高,而市场普遍预期12月13日将公布的11月CPI可能再度创出新高。且参考中国央行此前在CPI公布日之前升息的“惯例”,本周末前后中国将迎来一个升息的敏感窗口。以上预期可能令国内投资者在商品市场的投资有些畏首畏尾。且从11月至今,相关部门还实施了一系列稳定物价,特别是农产品价格的措施。为响应物价调控的目标,国内三大商品期货交易所还相继推出了提高交易保证金率、“平今”手续费优惠取消和部分产品涨停板扩板等政策,力争为部分品种的市场过热减压。自以上措施实施以来,国内期市的投机热潮就受到较大抑制,期市成交自两周前即出现较大回落。业内人士称,期市费率的上调也给市场的继续上涨带来压力。
而在大洋的另一端,美国的QE2计划却有新的变化,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还声称该计划有继续“加码”的可能,他的言论让人相信,美联储将采取任何措施防止美国经济陷于“二次探底”,甚至包括通过增加未来“印钞”的速度来挽救美国经济。在流动性即将泛滥的预期下,美元加速了下行的势头,国际商品率先反弹,这对中国抑制物价政策形成一定压力。
其实这种美元和商品的“跷跷板”游戏早在11月就已出现,美联储上月早期公布的超预期的QE2政策令投资者担心长期通胀的风险,并引发美元进一步走软至不足76整点,当时的商品市场随后进入一个暂时性的疯狂状态。国际金价首先在11月8日突破1400美元/盎司,国际原油和铜价也分别达到89美元/桶和8966美元/吨。
但这种狂热很快就被来自中国的消息泼了冷水,10月的中国CPI增速高达4.4%,在随后的11月10日中国央行又推出了存准率上调50个基点的计划。政策调控之下,前期上涨最为疯狂的棉花、白糖等商品的回调最先出现,美盘相应品种也受到波及,美棉和原糖价格数天内的跳水幅度就高达20%,紧接着包括金属、农产品和能源等商品价格皆顺势下调。如今,美联储再度“意外”抛出了极度看多商品市场的论调,而中国的政策调控预期又十分巧合地出现,此时追多大宗商品还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