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胀,美国制造?
2010-12-01   作者:王福重  来源:南都周刊
 
【字号

    中国的油价,居然高于美国,这不是美元惹的祸,而是垄断者之故意。而最近的柴油荒,居然是因为“两桶油”大量出口所致!
    出了事,马上撇清,并找出替罪羊,以显示自己一贯正确,是中国人的痼疾之一。最新的一幕是,把中国最近几个月CPI的急剧上升,归咎于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现在是全球化的时代,中国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中美之间经济联系更是千丝万缕。美国多印票子,当然不能不对中国产生影响,包括重大的影响,但是,将物价上涨,归罪于美国,却是冤枉了人家。
  美元有今日让人嫉妒的崇高地位,是美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强大的结果而非原因。美元成为国际货币,美国人可以得到包括铸币税在内的诸般好处,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既然美元是世界货币,就不能不多发,否则,不敷全世界人使用(换一种试试?);美元既然是世界货币,就不能多发,否则货币贬值,终被世人所弃。
  在这个意义上,美元既不多发,也不少发,对美国才是最有利的。美联储这个集中了美国精英的机构,一个重要责任是,保持适当的美元供给量。
  美元自金融危机以来,确实发得多,但是,这也表明,世界对美元的避险需求增加了。最近,美联储决定再次实行量化宽松,半年内增发6000亿美元购买美国国债。这是因为美国国内出现了某种程度的通货紧缩。研究揭示,1929-1933年大萧条旷日持久的原因,就是市场流动性急剧收紧,美联储不想重蹈覆辙。
  美国发钞,肯定会有一部分流入其他经济体,包括中国,这就是热钱,可是,这不是美国希望的,它还是愿意让这些流动性保留在国内。
  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却不是本质。此次中国物价上涨,主要是食品价格上涨的贡献。食品价格为何集中爆发式上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工业品价格已经过几轮上涨,因为产能严重过剩,现在基本稳定下来。目前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有数亿之众,最近几年城市生活费用,如房租等的明显上涨,反过来促成了打工者工资水平的上升。而打工者的工资,正是没有进城的农民的机会成本,如果他们的收入不能与打工者相对持平,他们也会选择进城而不是留在农村。所以,农产品的集中上涨,是对工业品价格上涨的一种滞后和报复性的反应。在这个意义上,并非坏事。
  农产品上涨的另一个因素,是投机。部分资金集中狙击小品种产品,如大蒜、绿豆、糖,进而引发连锁反应和市场恐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出现了一个富裕的人群,富裕程度超出我们的想象。富人最担心的是资产贬值,必须进行投资。实业要么严重饱和,要么被央企垄断;股市风险已被充分领教;房地产,现在被政策高压着。观望的资金,借着或者自己编织自然灾害,美元贬值之类的故事,炒炒大蒜之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加息等行动,可以收缩部分流动性,但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流动性过剩。因为,中国的加息与美国不同,美国加息,是美联储对自己发钞能力的自我约束,可以从根本上紧缩银根,而中国的加息,只是收紧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央行自己的超发机制还在。
  比如,由于实行外汇管制,所有流入的美元,将由央行统一收购,央行因此被迫释放出相应的人民币,这些都是基础货币,具有倍增能力,是中国新增流动性的最大来源。
  美元大量流入的表面原因,是贸易顺差。贸易顺差,是出口大于进口。中国成为最大的顺差国,除了劳动力成本低外,还有更重要原因,即人民币汇率被低估,而低估又与汇率管制一脉相承。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是中国贸易顺差的制度基础。其实,美国如果有逆差,是在用美元纸片换中国的商品,它为什么不愿意呢?奇怪的是,中国自己也愿意,这与美联储发钞有关系么?
  热钱流入的道理,也是一样。
  而中国经济问题的核心是结构不合理,首先是拉动经济的力量是投资,尤其是政府投资,而不是健康经济倚靠的居民消费。很简单,居民没钱,又掣肘于社会保障,拿什么消费?试想,中国制造业如此强大,如果减少出口,大量商品留在国内供居民消费,对通胀岂非釜底抽薪?
  又有人说,美元贬值,大宗产品涨价,中国将被输入通胀。大宗产品的价格上涨,主要是国际游资炒作的结果,而中国因素常常是由头。如果供求状况稳定,炒作只能是短期的。比如原油价格,自147美元跌落后,至今再没有回复到那个水平。而中国的油价,居然高于美国,这不是美元惹的祸,而是垄断者之故意。而最近的柴油荒,居然是因为“两桶油”大量出口所致!还有,城市公用事业价格上涨,更是垄断者的意愿强加给居民。这些与美元超发有什么关系?
  总之,中国的物价上涨,主要是中国的“内政”,与美联储超发没有关联。正人之前,还是先正己吧。

    作者简介:王福重 经济学家,著有《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人人都爱经济学》等。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全面通胀论言过其实 2010-12-01
· 抗通胀银行理财产品走红市场 2010-12-01
· 通胀预期既要“管”又要“理” 2010-12-01
· 有了社会共识抑制通胀才会见实效 2010-12-01
· 治通胀应以百姓利益为衡量标准 2010-11-30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刘敬东:中国管理稀土资源不违反WTO规则·[思想]财经洞察:透视爱尔兰危机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