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后银行理财产品成了"香饽饽"
2010-10-27   作者: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字体:

    存款加息之后,理财产品仍然是市场的“香饽饽”。
  10月25日,招商银行发售一款7天期人民币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达到2.4%高点,可与加息后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媲美。而就在一个月前,理财市场刚刚上演一出疯狂,光大银行发售7天期阳光理财假日盈产品,预期收益率更是高达3.2%。
    普益财富统计数据显示,连续多周,理财产品发行持续火热,1-3月期的短期产品占比保持在30%以上。
  “除了存款负利率因素外,银行受到巨大的月末存贷比监管压力,让渡部分利益给投资者也催热了理财市场。”一家股份行人士表示。
  为了满足存贷比要求,部分银行甚至有意将产品设计为月末到期,月初再发售新品,以实现“理财与存款的腾挪”。
  不过,此种隐秘路径也带来隐患。一位业内专家称,银行在特定时点将理财产品转入资产负债表内“虚增”存款将带来信息误导,不利于监管层对社会存贷款的总量调控。

  预期年收益率超10%

  CPI节节攀高,存款负收益的现状将越来越多的储户推向了理财市场。
  普益财富的数据显示,国庆长假后的第一周(10月8日至10月14日),32家商业银行共发行了235款个人理财产品,1个月至3个月期产品共发行了84款,较前周增加26款,保持市场占比最高35.74%; 1个月期以下理财产品发行数为51款,较前周增加7款。
  及至上周(10月15日至10月21日),26家商业银行共发行185款个人理财产品,1个月至3个月期产品共发行57款,占比仍达到30.81%;1个月期以下理财产品发行数为52款,较前周增加1款。
  理财热一方面令储户获得更多收益,而银行也乐此不疲。南方一股份行人士称,银行缺“粮”已是不争事实,尤其在月末、季末或年末,发售理财产品,一可提前归集客户资金到该行账户,二可将部分客户理财资金留存变为存款。
  作为付出高收益的交换条件,部分银行会要求客户的资金来源多样化,除了使用本行账户资金外,还得使用其他银行账户资金购买。
  某国有行深圳分行人士对记者坦言,每到月末就会出现大行存款向股份行“搬家”的现象,后者以理财产品吸存应是一大手段。此外,中小银行还会采取月末季末送礼品、变相返现金等方式来做大存款。比如,9月末,某股份行给出“存一天返0.1%”的条件吸存,令人咋舌。
  在企业或高净值客户理财方面,不少银行尤其是股份行也推出了各种理财产品,包括基金、券商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等。比如,兴业银行深圳分行称,其正发售一款地产信托计划,用于万科开发长春一地产项目,预期年化收益率7.5%。华夏银行深圳分行一款“中国红稳定价值”产品,预期年收益率超过10%。
  相对个人客户,企业与银行的关系更稳定,也更能给银行带来大量存款资金。
  东阿阿胶23日公告称,投资3亿元购买华夏银行“华夏理财-创盈资产池”理财产品,投资期限为2年,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5%;投资3亿元与山东省国际信托有限公司签订信托合同进行信托理财,投资期限为1年,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5%。
  “我们的现金流充裕,银行理财投资基本没有风险,所以投资额较大。”公司证券事务部人士说。
  一股份行基层支行行长告诉记者,近期要求客户经理加强营销理财产品,也包括为客户提供“支付理财”服务。
  所谓的“支付理财”,主要是指在当前人民币升值情况下,该行会引导有资金需求的企业借助本外币利差和即远期汇率差进行套利,以人民币质押贷外币来延迟购汇。“企业将原用于购汇的人民币存入银行作存款,银行给予其外汇贷款,如此可实现双赢,银行获得了存款,企业相当于得到了理财收入”。

  释压存款隐患

  大企业不再单纯进行存款,更愿意理财,从另一侧面也给银行存款带来压力。
  某大行公司业务部总经理称,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成立了自己的财务公司,归集集团内的各企业资金,该集团采用财务公司平台与银行进行交易,就属于同业间的交易,放入银行的存款属同业存款,利率是市场化的,银行的吸储成本提高。
  对此,银行业的应对之策是,加强中小企业现金管理营销,尽快争夺小企业存款。同时,积极吸纳协议存款。前述大行公司部人士称,当前协议存款利率也上行到4.5%以上。
  更有银行在理财产品设计上预先做好了铺垫,方便月末增大存款。某股份行公司理财部负责人称,为缓解月末存款压力,银行会与企业客户尤其是大客户提前订立协议,在为客户设计理财产品时,特意设为月末到期,月初再购买。“当然,这也不容易,企业客户不一定愿意,这种方式不会成为常态。”

  核心提示

    银行缺“粮”已是不争事实,尤其在月末、季末或年末,发售理财产品,一可提前归集客户资金到该行账户,二可将部分客户理财资金留存变为存款。
  用益信托工作室负责人李旸表示,理财产品发售一般是连续的,其间不能中断,如果中断将产生赎回和申购费用,且手续也较为繁琐。
  另有银行人士透露,在个人理财产品发售也有类似变通手法。比如,银行会将理财产品设计成1天、7天、15天等期限,月末到期,下个月再发售新的产品。
  某地方银监局人士称,此种操作可能存在,还有待调查。来源于此路径的存款资金不稳定,可能使存贷比监管指标流于形式。其亦坦言,监管部门虽已发通知禁止金融机构高息揽储,但实际上很难完全杜绝,目前只有尽可能加大检查频率,对“出格”行为给予严惩。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银行理财产品9月发行量微跌 2010-10-26
· 银行“狂飙”超短期理财产品 2010-10-26
· 保中宝理财产品 2010-10-25
· 四大类理财产品助我们跑赢CPI 2010-10-25
· 能战胜CPI的理财产品不足7% 2010-10-25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刘涛:中国货币政策调整正当其时·[思想]韩志国:关于征收房产税的政策建议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