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资料照片 |
 |
新华社记者 蒋林
摄 |
仰融,这个资本市场的昔日玩家,依托以生产生物有机肥料为主要收入来源、连年亏损的香港上市公司正道集团,正在与A股上市公司共同编织300万辆新能源汽车梦想。仰融未来的300万辆产能、万亿产值的汽车梦是忽悠还是梦想成真,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2002年12月,一份北京高院驳回起诉的通知,让他“背井离乡”出走美国。 8年后的2010年8月,一份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协议和一纸公告股权托管公告,他与两家A股上市公司“搭上钩”,又再次回归国人的视野。他就是名噪一时的仰融。 9月初,仰融掌控的正道集团公布了2010年中期业绩:期内公司亏损5235万港元,较去年同期的4794万元亏损额增加9.2%;公司总营业收入为699万港元,同比下滑6.8%。从此前1.8亿收购专门开发锂动力电池的佳贝思100%股权,到与江淮动力合资开发新能源汽车及相关核心零部件,再到获得新潮实业控制权。市值不过20亿港元,过去5年中有4年亏损的正道集团似乎正在国内编织和经营着一场用国人的钱忽悠国人的“造车童话”。
吸金 “股权托管”入主新潮实业
作为香港上市的公司,仰融的正道集团8月25日在港发布公告称,其天津正道与东润公司签订协议,将托管其所持有的20.9%的新潮实业股份,并通过托管,正道集团将获得管理权和投票指示权。 从目前新潮实业的股权结构不难看出,其第二大股东仅持股0.64%,而正道此次接手的这20.9%股权的话语权也是显而易见的。协议中就约定,正道集团有权重组新潮实业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 事实上,在公告前,就已经有相关的传言。5月份,新潮实业曾公告称,第一大股东东润公司的股东拟转让股权,可能会使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随后,据公司人士透露,被仰融控制的北京首泰将接手东润公司75%股权,从而间接控制新潮实业。更有传闻,新潮实业将承担起为仰融国内造车项目融资的任务,并更名为正道汽车投资发展有限公司。7月27日,新潮实业再度发布公告,称因未能达成协议,双方决定将框架协议有效期延期30日;8月25日,新潮实业称因东润公司正与相关方商谈股权转让或“股权托管”的相关事项并停牌。 根据与东润公司的协议,正道集团在获得控制权后,旨在通过非公开发行或其他方式引进、组织及促进烟台新潮(即新潮实业)参与汽车动力电池项目,从而为其拟进军或拓展环保节能汽车相关业务领域创造条件。 据上市公司资料显示,目前新潮实业总资产约45.18亿元,净资产20亿元左右,主营业务为毛、棉、麻产品生产,小型高物理发泡电缆、铸件、起重设备、染料及中间体的生产、销售,资质许可的建筑安装等。其来源于建筑行业的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40.43%。相关资产与新能源汽车几乎没有瓜葛。在最新公布的半年报中,公司上半年净利润为-5703.61万元,净利润负增长约1535.32%,其净资产收益率也是由正转负为-4.39%。 这样的一家公司,无论是主营还是业绩,看上去都不像是一家正道能借力大展其“新能源汽车”宏图的平台,或许,“套现”才是正道的策略所在。有消息称,此前仰融曾公开表示,目标公司将成为其重要的融资平台,以实现其在国内投入450亿元、打造300万台发动机和100万辆整车规模生产基地的目标。至于具体方式,据说仰融表示,该公司本身有40亿元左右资产可供套现,未来或会通过增发募集50亿元,其中当地政府会参与其中超过20%的融资部分,全部完成后会有90亿元至100亿元可供动用。 仰融的这项资本计划“看上去很美”,有媒体也曾表示,仰融构想的庞大汽车帝国,似乎已显现端倪。不过,这种美景也未必是真实、长久的。有分析人士指出,将相关股权进行托管这一做法与直接收购东润的股权是不同的,按照协议,托管期限为五年。这意味着,如果5年内仰融不能将股权真正买下,5年后很可能只得将其间成果“拱手他人”。 协议中还限定,在签署协议起1年后,如果新潮实业连续5个交易日股价低于10元,或两年内未能成功引进汽车动力电池项目,那么东润公司可单方面中止协议。而截至8月23日新潮实业停牌时,其股价是以8.83元收盘,其间最高冲至9.25元,“10元的风险”还是可观的。 此外,关于进军汽车动力电池乃至整车制造的计划,正道集团目前还都处于筹划阶段,两年内仰融能否实质性推进还是个未知数。 有市场人士表示,仰融如此费劲拿下控制权,之后如果以公司为融资平台造车,肯定不会轻易让股价跌到10元以下,出资护盘也比终止协议划算,这就给公司股价带来一种类似于‘绿鞋机制’的支撑。
造车 携手江淮恐成“空头支票”
如今,新能源汽车被视为一块“肥肉”,很多企业都想尝一口,国内上市公司江淮汽车和有着仰融背景的天津正道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亦是如此。但是,对于两家都没什么钱也没什么技术的公司来说,造新能源汽车或许只能是一个梦想。 8月4日,江淮汽车突然发布公告称,公司8月3日与天津正道股权投资公司签署了《关于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项目合资合作意向书》,双方计划成立合资公司开发新能源汽车。 随后,两家挑了大吉大利的8月8日,签署了《关于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项目合资合作框架协议》,号称将按照50%:50%的股权比例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公司将按国家汽车及新能源产业政策和规划,采取整体规划、分步投入、分期实施的原则,首期投资总额不少于人民币20亿元,主要投资于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及核心零部件,而该项目的总投资约300亿元。 对于两家的合作,质疑声从未间断。不仅是投资者越来越糊涂,媒体不断质疑,就连发改委和工信部的一些部门也“一头雾水”。有消息称,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和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在江淮和正道签署框架协议之前,都不知道这回事。 面对质疑,江淮汽车在17日首次正式作出回应称,签署合作协议之前,跟国家有关部门咨询过,综合各方面信息,这样有前景、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新能源汽车项目通过审批的问题不大,尤其是涉及新能源动力总成等核心技术,相信会得到支持。当然,这还需要后续做更多的工作;9月初,又有媒体报道称,江淮汽车董事长左延安表示,正道与江淮合作后续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最近已经有10几位技术专家进驻正道,共同分析国内新能源市场的走势和政府政策走势,在此基础上研究两家在新能源基本布局及规划。 行业人士分析称,江淮汽车有着想要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愿望,但既没钱又没技术。而正道虽然声称他们可以提供江淮所需的一切,但实际上也是半斤八两。业内人士表示,首先,这个由仰融担任主席的香港正道集团今年1月刚刚在天津注册的公司是一个外国法人独资公司,并不具有投资资质。一方面,其注册资金仅区区200万美元;另一方面,该公司经营范围是委托受托管理股权投资业务和投资咨询,并无投资职能。有记者“慕名”而去,结果回来说:“就是个空壳,没看到有人办公”。其次,仰融号称的核心技术也是值得商榷的。据称该技术来源于德国知名动力研发公司FEV的混合动力技术,“没有一个汽车厂比得上”。只可惜,除了仰融的自己鼓吹外,并没有任何机构或个人证实该技术的先进性。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根据正道集团的2010年中报显示,支撑集团收入的唯一来源是生物有机肥料,这似乎与汽车很难有什么瓜葛。 合作的另一方江淮汽车其实日子也不好过。2007年底,以商用车为主营业务的江淮汽车正式转型乘用车,投资18亿元建设乘用车工厂。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其转型乘用车的想法并未很好的实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江淮汽车当年营业利润同比下滑98.74%,仅为486.08万元。今年上半年,在国内13家自主品牌未完成上半年销售目标的乘用车公司中,江淮也位列其中。据悉,其乘用车上半年售出汽车10.53万辆,仅相当于该公司全年销售目标的35.10%。据统计,今年1至7月,江淮乘用车月销量超过4000辆的仅有和悦一款产品,另两款产品宾悦同悦月均销量均只有几百辆。 不论江淮和正道在将来是否能“合作顺利”,起码在经营舆论消息上是“愉快合作”了。受此消息鼓舞,8月3日,江淮汽车股票劲升了8.09%,从上日收市的8.78元上涨到4日收盘的9.45元,随后的几日又出现了好几个涨停板。而在香港上市的正道集团股票也是大涨19.30%,从上个交易日的收盘价0.285港元上升到0.34港元,成交额从上个交易日的6208万港元上升到1.84亿港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