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财智频道 >> 文化·品味
揭开中国青年文化的神秘面纱
2010-08-27   作者:  来源:经济参考报
 
    美国《福布斯》杂志8月23日文章,原题:揭开中国青年文化的神秘面纱。正当中国在世界舞台上不断蓬勃发展并获得更大的力量和影响力时,人们对中国青年的兴趣与日俱增。他们正在中国本土进行着越来越多的消费,并且终有一日将成为中国工业与经济发展的主宰。
  由于年轻人如此之重要,中国媒体和外国媒体都在试图让人们了解这一群体,让我们知道他们的可期待之处。然而很多媒体都在这个过程中抓不到要点,使得中国青年的形象与实际出现偏差。如果下一次你刚好读到一篇关于中国青年的报道,最好能牢记以下几点:
  首先,媒体所报道的那些富裕青年并非多数。中国那些大把花钱买豪车的青年的确存在,但他们仅仅是极少的一部分。尽管多数中国年轻人都有过富裕的生活,但所谓“富裕”对每个人而言不尽相同,有人认为只要有很多套衣服就是富裕,有人认为能自己买一部手机就是富裕。当媒体声称中国青年拥有着巨大的消费潜力时,不应该将这件事与那些家有万金、挥霍无度的形象联接起来。
  其次,多数中国青年的生活状况还算快乐——至少没有什么不满。有些媒体喜欢专注于那些仇恨社会从而制造恐慌的顽劣分子,他们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这样的事才能称为“新闻”。然而事实上多数中国青年并非如此,他们不会有让别人感受痛苦的欲望。我们做的调查显示,多数中国年轻人对生活并没有太多的抱怨,他们扮演着自己该扮演的角色,并接受正在行走的道路。很多青年虽然拥有烦恼,但总的来说态度并不消极。这样的并不过激也不会常常发泄不满的“大多数人”,自然很少会有媒体问津。
  再次,绝大部分中国青年并不叛逆。尽管他们常常受到挫折,并且和父母、老师及老一代人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会将叛逆付诸行动。对中国的年轻人来说,家庭责任的观念可以说是根植于心,他们受挫后的行动也很少会直接指向家人、父母或是权力阶层。外国媒体很喜欢将中国青年的形象描绘得十分叛逆,这是由于他们直接用西方人的视角解读中国人的故事,但这样做自然会滋生人们的误读。
  最重要的是,“所有中国年轻人”这个短语本身就存在问题,将中国的年轻一代捆绑成一个集合体来加以描述并不符合现实。当然相应地,不会有一个人或一件事情会得到每一个中国青年的支持。在这个张扬个性的时代中,中国的年轻人拥有很强的个体意识。当我们问起那些北京奥运志愿者或是世博会志愿者们为何要进行志愿服务时,多数人的答复都是“我认为通过这一经历可以开拓视野、增长能力”。中国的年轻人正在越发拥有自己的主见,他们会自主地去进行一个行为,而不是受人指使或是随波逐流。媒体常常用一个人的故事来代表全体青年的想法,这样做或许效果还不错,但与事实却相去甚远。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中国青年通过世博发出环保声音 2010-07-23
· 中国青年报书评:金融大鳄的哲学课 2010-07-20
· 第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举行 2010-01-27
· 奥巴马今对话中国青年 2009-11-16
· "中国青年丰田环境保护奖"在京颁发 2009-04-02
 
频道精选:
·[财智频道]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频道]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频道]三论通货膨胀是生产力现象·[思想频道]查处闲置用地不会解决房价问题
·[读书频道]《五常学经济》·[读书频道]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