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财智频道 >> 银行·保险
小心银行理财产品高收益“陷阱”
2010-08-26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
 

    看着宣传单上高达10%的预期收益率,小杨不禁心动,在年初买了某银行的理财产品。然而,前两天那期理财产品到期时,小杨却发现它的收益水平远低于银行的宣传。
  近来,这样的投诉屡见不鲜。许多投资者反映,他们前往银行存款时,却稀里糊涂地被银行销售人员误导买了所谓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可是,到期后才发现收益根本达不到销售人员介绍的水平。所以,投资者在投资时,千万不能轻信销售人员天花乱坠的推广,而一定要认真理解产品的特性及产品说明中的条款,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自己的财富和权益。

    高收益成“大忽悠”

  笔者邻居张阿姨最近遇到了烦心事。2009年,她到一家银行存钱,银行工作人员向她推荐了一款理财产品,说是利息高、能分红,还能随时支取。前些日子家里急需用钱,取钱时她才发现,手里的存单竟是一份保险单。
  目前,银保业务迅速发展,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特别是不规范经营、销售误导行为的存在,对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有业内人士说,个别银行甚至给工作人员定下保险销售任务,致使一部分银行业务人员向客户介绍产品时,故意夸大收益、隐瞒风险,误导消费者。
  一些代理保险产品的银行工作人员往往利用消费者信赖银行的心理,谎称某种保险是该银行的理财产品,误导消费者购买。对银行来说,如果没有如实告知,就侵犯了消费者知情权,涉嫌欺诈。而作为消费者,在办理银行柜台业务时,则一定要认真阅读有关条款,学会自我辨别,不可轻易签字。

  风险提示不够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在一些银行网点摆放的彩色精美宣传资料,风险提示并不醒目,且不明确。尤其是一些银保产品,风险提示的字号远远小于宣传收益的字号,有的说法含糊,并未明确预期收益不能作为承诺。
  比如,一位未购买过理财产品的客户,打开宣传页看到的都是放大字号的预期收益率有多高,一时糊涂就忽略了其存在的风险。只有当投资者要求看更详尽的资料时,客户经理才会另打一份内部共享的某款理财产品资料。
  同时,客户是否有提前终止合同的权利,在宣传页上只字未提。在某一产品宣传页上明确表示,不收取认购费用、申购费用、赎回费用或手续费。某银行客服经理透露:“银行不是不收取手续费,只是给客户看的资料里,预期收益率是已经刨除手续费的收益,所以当客户提及时,自然会说不收取。”
  专家指出,不要轻易迷信银行高收益保本的理财产品,很多都不保本,也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将预期收益率标得如此之高,有明显误导投资者的嫌疑,银行的广告宣传不应只讲可能的收益,却避而不谈潜在的风险。投资者如果在购买理财产品的时候,不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的收益计算细则,而仅仅为银行给出的高额收益所吸引,那么最终很可能会竹篮打水一场空,白白损失自己的时间和金钱。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理财产品霸王条款遭受质疑 2010-08-25
· 收益率45%有多大概率?理财产品销售"三宗罪" 2010-08-25
· 结构类理财产品受关注 2010-08-25
· 银信合作松绑 信贷理财产品回潮 2010-08-23
· 在售银行理财产品[2010-08-20] 2010-08-20
 
频道精选:
·[财智频道]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频道]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频道]三论通货膨胀是生产力现象·[思想频道]查处闲置用地不会解决房价问题
·[读书频道]《五常学经济》·[读书频道]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