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大关中
    2010-07-14    作者:记者 毛海峰 连振祥/西安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宝(鸡)天(水)高速公路甘肃段。

    关中—天水经济区路线图

    编者按:今年是西部大开发10周年,包括胡锦涛、温家宝在内的中央多位领导同志要求在下一个10年继续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作为“十一五”期间中央确立的西部三大重点经济区之一,关中-天水经济区承担着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的重任。到今年6月,关中-天水经济区刚好成立一周年,《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对这一经济区进行了深入调研,以为广大读者勾勒出今后一段时期内大关中、大西北的发展趋势,为关心中国西北角经济发展的人士作参阅。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伴随着白居易《长恨歌》的诗词,上海世博会陕西馆从5月1日起连续上演了舞剧《长恨歌》,唐明皇和杨贵妃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感动了一批又一批前来观展的中外人士。
  对于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每一个大关中人(天水在历史上深受关中影响,故将关中、天水合称为大关中)都耳熟能详。正是在唐明皇、杨贵妃时期,大关中迎来了它辉煌的巅峰。但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大关中走向了千年的衰败,直到最近的100年,大关中才开始逐渐复苏,而把它正式列为中央单独规划的重点经济区,更是才有一年时间。
  重整大关中已成为每一个大关中人千百年来的心愿。陕西省最近斥资近1亿元创作出舞剧《长恨歌》,正是希望唐明皇、杨贵妃时期的关中盛世早日到来,希望大关中再次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从遥远的辉煌到千年衰败

  历史上,大关中就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早在先秦时期,周人和秦人先后以关中平原为中心,创建了发达的文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以关中为核心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西汉建立后,更是以长安为起点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魏晋南北朝时期受战乱影响,大关中经济一度陷入停滞和倒退。公元589年隋统一全国后,大关中的战争创伤迅速恢复,再次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到唐明皇、杨贵妃时期,大关中的辉煌到达了顶点。大关中不仅成为全国的中心,而且也是东亚文明的中心,在同时期的世界各文明古国中显得异常璀璨夺目。那是一个所有中国人至今都怀念的盛世。
  但也正是在唐明皇、杨贵妃时期,发生了大关中发展史上具有转折性的事件——安史之乱。公元755年11月,安史之乱爆发。公元756年6月9日,叛军攻入关中,直到1年零3个月后沦陷的关中才彻底收复。也就是这短短的1年零3个月,大关中深受其害,“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在平叛战争的后期,大关中不断被抽丁征粮,以致新婚丈夫和衰翁老妇都被强征从军。杜甫在目睹战后关中的残破后悲叹地写到“万人尚流冗,举目唯蒿莱”,“对餐不能食,我心殊未谐”。大关中从此由盛到衰。
  公元904年,朱温为篡夺帝位,强迫唐王朝迁都洛阳,命长安居民按户迁居,逐宅拆毁房屋,长安城最终变成了一片废墟,当时诗人描述长安“百万人家无一户”。大关中在周、秦、汉、唐作为国家政治和经济中心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从此一蹶不振。
  五代宋元明清时期,大关中已沦落为落后的西北一隅。尤其是步入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攻略和欧风美雨的浸染主要来自海路,使东南沿海成为我国外源后发型近代工商业的汇聚之所和先进生产方式的重心所在。大关中由于地处西北内陆,交通不便,新的经济成分极其薄弱,到民国初年经济已远远落在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后面,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不发达地区。

  百年来历史上的三次振兴

  千载而下,大关中由盛而衰,直到近百年来才开始复苏。尤其是国民政府开发大西北、新中国“一五”、“三线建设”这三个历史时期,大关中发展得非常快,为这里现代工商业的兴起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尤其是“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本的步步进逼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国人开发大关中、大西北的呼声日渐高涨,国民政府遂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比较闭塞的西北地区,开始制定开发西北的政策,并着手实施。全面抗战爆发后,西北与西南一起成为抗日总后方,开发活动达到高潮,大关中由此获得了自近代以来中央政府组织的第一次大开发。
  国民政府从战时环境和需求出发,采取了一系列开发大关中的具体措施,取得了多方面的重要成就。在交通方面,1934年国民政府将陇海铁路通到了西安,并于1937年3月向西再通到宝鸡,至此陇海线宝鸡以东至连云港1075公里的铁路线全线通车。这改变了陕西没有铁路的历史,大大方便了大关中的出行。水利方面,国民政府从1930年至1941年已完成的陕西大型灌溉工程有泾惠渠、渭惠渠、梅惠渠、织女渠、汉惠渠等。
  在工业方面,国民政府在大关中的发展力度最为显著。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布局极不平衡,民国初年偌大的大关中工矿企业寥若晨星。“九一八”事变后,随着国民政府开发西北战略的确定,大关中的近代工业才开始崭露头角。1934年至1935年,陕西大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西安成丰面粉公司、中南火柴厂、西北化学制革厂等企业的成立,标志着大关中轻工业开始起步。与此同时,重工业也开始从无到有,除了陕西机器局、西安电厂等国民政府主办的国营工业外,商办机器工业也破土而出。全面抗战爆发后,东南沿海企业大规模内迁,迁入西北的企业主要分布在陕西的西安、宝鸡和甘肃的天水等大关中地区。其中,到1940年6月底,仅迁入陕西的工厂就有44家。到1942年,陕西省登记的工厂有72家,煤矿立案者50余家,土法炼铁者50余家,这些厂矿企业绝大多数分布在大关中,西安、宝鸡、天水等城市开始发展成为全国新兴的工业城市。
  新中国成立后,“一五”时期大关中又得到了一次发展的机遇。当时鉴于国内外环境和工业布局过分倚重沿海的问题,国家把大关中作为战略后方进行重点建设。“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在陕西安排了24项,与辽宁并列全国第二位;156项中装备制造业建设项目68项,在陕西安排了21项,占31.5%;装备制造业中军工项目46项,在陕西安排了17项,居全国首位;当时国家对陕西装备工业共投资6.42亿元,占全省工业投资总额的40%。
  经过这样大规模的建设,陕西尤其是大关中地区的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构建起了装备工业的基本骨架。当时的重点骨干项目引进了苏联和东欧的成套技术和关键设备,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并不大这一时期大关中还在重型机械、纺织机械、普通机床及标准件行业新建、改建、扩建了一批重要企业。同时,由国家投资建设的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学院、西安电讯工程学院、陕西工学院等工科院校为适应国防工业发展的需要也纷纷落户西安。
  “一五”时期在陕西关中地区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山同脉、水同源的邻居天水,农业也实现了大发展。记者了解到,“一五”期间,天水地区第一次提出了划分经济小区的构想,根据当时全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状况、生产水平和将来的发展趋势,把全区13个县(市)(当时没有陇南市)划分为8个经济小区,首次划分了天水区域经济的雏形,为后来天水区域经济的规划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线建设”时期,大关中是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建设地区之一,这是大关中发展的另一个高峰期。从1966年到1976年,陕西全民所有制装备工业累计投资24.9亿元,比前一个10年增长一倍以上。这一时期,大关中新建的主要行业一是航天工业,建成了以航天四院为代表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和以067基地为代表的液体火箭发动机两大基地,奠定了大关中“航天动力之乡”的地位。二是核工业,先后调入铀矿地质勘探队5个,建立铀矿地质研究所1个,兴建核专用设备厂和核仪器厂2个,动工兴建了核燃料、元件厂和轻材料厂,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核工业体系。三是汽车制造业,先后建成了陕西重型汽车制造厂和陕西汽车齿轮厂,结束了大关中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这一时期国家还在大关中迁建了黄河工程机械厂、宝鸡叉铲车厂、陕西鼓风机厂等大中型企业。
  与此同时,在天水地区,从北京、上海、哈尔滨、长春、洛阳等地陆续迁入了海林轴承厂、天水星火机床厂、长城系列各厂、天水风动厂、天水红山试验厂、岷山厂、天光厂、永红厂、庆华厂、甘肃棉纺织厂、甘肃绒线厂等39户企业,这批“三线”企业总投资6.8亿元。正是这些企业的入驻,成就了今天“老工业基地”的辉煌。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天水形成了一个有重型机械、机床电器、风动工具、仪器仪表、轴承锻压、材料改制等门类较为齐全的机械加工体系,使天水市逐步发展成为国家西部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从西部大开发到关中-天水经济区

  百年历史上的三次振兴,为大关中打下了厚实的经济基础,但是真正激发大关中经济潜力的却是最近10年来的西部大开发。国家10年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不仅使大关中的基础设施、民生有了巨大发展,而且还由此带来了一系列促进投资、消费发展的可观的“红利”,这大大增强了大关中内生性发展的能力,为今后全面重整大关中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也正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国家于去年首次把大关中正式列为中央单独规划的重点经济区,使大关中的重新崛起进入了倒计时。
  国家在大关中实施10年西部大开发最显著的成就要数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成,它使大关中原本极为落后的基础设施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并成功地拉动了更多的投资进入大关中地区。
  在西部大开发启动前,大关中地区的基础设施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1998年,包括大关中在内的西北五省(区)基本建设总投资还不及广东一省的39%。落后的基础设施,使得大关中在与东部竞争、吸引外来投资时处于绝对的劣势,也使得经济增速远低于东部。而大关中经济增长不足,又导致地方缺乏足够财力,无法改善现有基础设施,投资环境更加难以改善。
  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何风隽把这种情况称之为欠发达地区的“增长陷阱”,他认为如果没有强大的外力冲击与内部机制的再造,大关中是很难走出“经济落后-基础设施投资不足-投资环境难改善-经济增长受到制约”的怪圈的。而由中央政府主导的西部10年大开发,大搞基础设施,恰好产生了强大的外力打破了原有的怪圈,使大关中成功地走出了“增长陷阱”,并随之带来了丰厚的投资“红利”。
  据陕西省发改委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陕西省以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在最近10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1999-2008年,主要由国家投资的陕西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不足200公里增加到了近2500公里。基础设施的改善,反过来大大拉动了投资。2000-2008年陕西省固定资产投资为18428亿元,年均增长25%。2009年前11个月,陕西固定资产投资又增长了40.8%,高于同期全国32.1%的平均水平。这是自民国时期、新中国“一五”、“三线建设”后,大关中迎来了的第四个投资高峰期。
  西部10年大开发取得了另一个巨大成就,就是大关中2800多万人口的民生得到了显著改善。10年来大关中人均可支配收入迅速增长,贫困人口逐年减少,养老、医疗等各项社会保障事业在城乡逐步推开。迅速发展的民生使得大关中老百姓手中的闲钱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购买力空前提高,这又有力地带动了大关中消费的增长。
  据陕西省统计局调查,最近10年是陕西省投入民生资金最多、关中地区老百姓受益最多的时期。10年间,陕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约17%。老百姓收入的增长,使得购买力空前提高,消费增长迅猛。2001年陕西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665.12亿元,而到2009年,陕西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激增到2699.67亿元。今年一季度,陕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8.69亿元,同比增长17.8%。
  陕西省社科院副院长石英认为,由于大关中地处我国内陆,外贸依存度低,经济主要由投资和消费带动,因而民生改善带来的消费“红利”对大关中尤为重要。石英强调,由于投资不可能长期高位增长,大关中经济能否持续高速增长实际上最终得看消费是否带动起来。10年西部大发使得大关中的消费真正带起来了,这对于大关中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正是在这10年大开发的基础上,国家于去年6月设立关中-天水经济区才有了可能性。目前陕西、甘肃两省都制定了具体的开发方案。据原陕西省省长袁纯清(现任山西省委书记)介绍,陕西省在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过程中,将力争到2020年把关中建成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具体而言,一是重点发展航空航天、装备制造、资源加工等产业集群,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二是以西安都市圈为龙头,加速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带动关中城镇群快速崛起。三是大力发展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相结合的综合交通网络,构建以西安为中心、覆盖全区的通江达海大通道。四是深入实施民生八大工程,缩小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差别,实现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位居西部前列的目标。甘肃省则提出要将天水主动融入到大关中去,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
  据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副司长李应明透露,大关中的重新崛起实际上从现在开始已进入了倒计时。即到2020年,关中-天水经济区在总体上要能够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在有些方面应该比全国的标准更高一些。届时,大关中的人均GDP将达到53000元人民币,经济总量1.64万亿元人民币,占西北地区的比重三分之一以上,超过2009年上海的经济总量。
  这意味着,到2020年,大关中的综合实力在经历千年衰败后将有望再次回升到全国平均水平。重整大关中,全面振兴大西北,已是指日可待。

  相关稿件
· 达沃斯背后正上演事关中国国运的斗争 2010-01-29
· 天水:甘肃东大门与关中同舞 2009-09-30
· 关中-天水经济区8城市开展人才合作 2009-08-27
· 乌鲁木齐海关中哈管道原油进口年增20% 2009-08-13
·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发布 2009-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