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国家审计不能成为“司法哑弹”
    2010-06-25    作者:记者 韩丹/整理    来源:经济参考报

    据报道,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23日向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报告了2009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报告对受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披露,很多网友对审计结果展开讨议。

  充分发挥审计“免疫”功能

  有新浪博友称,新闻中称审计署抽查56个中央部门已报销的29363张可疑发票中,有5170张为虚假发票,列支金额为1.42亿元。从这条新闻,可以解读出正反两方面的风向标:
  其一,透出中央持续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国家审计署成为公众对阳光行政和反腐倡廉的寄托。国家审计署十多年顶着不可言传的压力,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揭开了挡在公众眼前的厚重幕布,将一个个财大气粗的部委和一项项巨无霸式的工程,解剖式地呈现在公众面前,让公众知道资金运转过程中的巨大黑洞和随意浪费,给公众带来了一种强劲的公民感和纳税人地位。
  其二,透出中国反腐倡廉形势依然严峻。中央部门财政支出的违规、违法现象依然比比皆是。不少部门无视中央三令五申,藐视国家法律,从部门利益出发,从小团体利益出发,不择手段谋取私利,甚至发展到利用假发票套取现金发红包的恶劣地步。
  我们寄希望强力审计之后的强力反腐,不但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更要发挥司法“消毒系统”功能,刷新中国官场的政治风气。惟其如此,才能树立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的新标杆。

  应向责任部门问责

  有网友说,现在我们国家天灾人祸非常多,低保、贫困人群多达上亿。救灾需要钱、救助贫困人群需要钱、基本建设需要钱、发展经济需要钱,而掌握财政大权的有关部门却不把有限的钱用在刀刃上,用在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上,而是用于不正当的方面。而且数额如此之大,令人气愤。
  这用假发票套现的1.42亿元,都用在了哪里,或占为己有,或为小集团小团体谋利,总之,一定是不正当的用途。拿着国家的钱,拿着人民的钱,拿着纳税人的钱,用于私利,这样的部门实在应该问责。这种行为不只是把钱不严、花钱不当的问题,而是一种占有国家财产的腐败行为,应对相关责任人追究其法律责任。
  党和国家把审计结果公之于众,也说明党和国家惩治腐败的决心。

  地方政府债务是如何产生的

  据报道,通过审计调查18个省、16个市和36个县本级,截至2009年底,审计部门发现这些地方的政府性债务余额高达2.79万亿元。
  新华网网友称,天文数字一样的地方政府债务是如何产生的,是一个必须面对的大问题。这里有体制性和政策性因素,有执政理念问题,更反映出监管问题。1994年的分税制,在收入层面相对规范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初步建立了分税制财政体制,省以下地方政府间的财政体制较普遍地带来财权重心上移而事权重心下压。要地方干的事越来越多,可支配收入却相对不足,很多地方不举债就不能过日子。
  地方政府扭曲的政绩观导致了扭曲的负债观:谁能举债谁有能力。审计调查地区的政府性债务有96%用于交通运输、市政建设等公益性项目,但很多地方的建设项目没有体现“量力而为”,盲目攀比和好大喜功达到了令人瞠目的地步,这与监管失控又是密不可分的。
  这位网友又质问道,谁给了地方官员举债的权力?地方政府不怕破产,地方领导不为举债负责,地方债务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如果地方债务问题还不能得到有效治理,其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然造成严重的阻碍。治理地方债台高筑问题不能仅仅简单化解债务,要反思产生地方债务的深层次原因,建立透明的阳光财政才是根本出路。

  相关稿件
· 耕地保护纳入离任审计或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2010-06-24
· 审计报告首次披露地方债务问题 2010-06-24
· 国资委应对央企“地王”进行审计 2010-05-04
· 审计署将加大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力度 2010-04-20
· 云南:未经前置审计的项目不得进行招投标 2010-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