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将由需求管理转向供给管理
访《从需求管理到供给管理》作者刘伟
    2010-05-24    作者:记者 方烨/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近日发布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报告——《从需求管理到供给管理》。此书作者之一、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教授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表示,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调控将发生深刻变化,调控重心需要由需求管理转向供给管理。

  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侧重点不同

  经济参考报:为什么要给此书定名为“从需求管理到供给管理”?
  刘伟: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是宏观经济管理的两个方面。许多宏观经济政策,都即有需求管理的属性,又有供给管理的功能。但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的侧重点仍然是不同的。
  近些年来,尤其是“十一五”以来,中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中对需求管理的应用力度在不断加大,全球金融危机以后,需求管理也是我们应对危机的主要手段。需求管理更多地属于一种短期管理,是宏观调控的必备手段。但也应该看到,在长期的高速经济增长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结构失衡,仅仅依靠各种短期需求政策是不可能解决的,还必须运用价格政策、税收政策、汇率政策、法律政策及行政手段等,从生产领域不断地、长期地对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结构加以调节和改善。这就是我们书中强调的供给管理。

  中国面临一系列结构性失衡的矛盾

  经济参考报:在您看来,当下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刘伟:2010年特别是下半年,中国面临的总量失衡最主要的威胁是“滞胀”可能性上升。但是更重要的是,结构失衡可能加深。
  首先,中国的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水平。中国工业化进程已到中后期,而城市化率只有45%略多,若考虑到这45%中还包括在城镇从业和居住半年以上的农民工,事实上他们的生活方式、社会保障等远未城市化,那么,真实城市化率更低,与当代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相比差距极大,这也是中国服务业比重相对低,内需不足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
  其次,中国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比重和水平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十一五”规划要求到2010年把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从2005年的40.3%提高到43.3%,平均每年增加0.6个百分点,但到2008年不仅未升反而下降至40.1%。预计到2010年末这一比重也只能达到41%左右,比“十一五”规划预定目标低2个百分点。这种结构落差严重抑制了就业增长,抑制了消费扩张从而抵制经济增长。
  其三,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失衡,消费需求增长相对落后。据测算,在中国现阶段,固定资产投资率增长率超过30%以后,固定资产投资若继续增长,对消费需求增长在短期里将会直接形成负面影响,即会直接导致消费需求的负增长。这就要求扩大内需的政策重点转向刺激消费,否则扩大内需的政策效应将受到侵蚀。
  其四,居民收入增长落后于国民经济增长。在收入分配的总结构中,政府收入、企业收入、居民收入三者之间,长期以来财政收入增速最快,使得政府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迅速上升,现已达到20%以上。其次是企业收入。而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迟缓,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从1998年的68%左右降至2008年的58%左右。事实上只有居民收入主要用于消费,这就不能不严重限制内需的扩大,特别是限制消费需求的扩张。不仅居民收入比重下降,而且居民收入内部的差距在扩大。包括城乡差距扩大和各阶层收入差距扩大。收入差距扩大不仅影响公平目标也影响效率目标,突出的在于影响消费需求的扩张,使全社会消费倾向降低(越是高收入者消费占收入比重越低),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克服和缓解上述总量和结构性失衡,将构成2010年甚至更长时期里宏观调控,即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保民生的基本任务。

  供给管理中最重要的目标是技术创新

  经济参考报:您提出今年调控应重点在供给管理,具体有什么建议?
  刘伟:就总需求而言,没有理由在2010年率先退出扩张性政策轨道,因为中国经济增长虽然止跌回升,但构成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仍然存在,所以扩张性的总量政策方向,至少在2010年上半年不能改变。但在保持扩张性政策的同时,应当从强调需求管理向同时强调供给管理转变。
  就供给管理来讲,包括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在创新支持下,透过市场缓解产能过剩,使产能过剩能逐渐压到20%以下的正常水准,提高在技术创新基础上的增大重复投资的技术门槛,从而完善市场体制,提高竞争性,以形成淘汰机制。
  中国已列出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同时又推出多项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现着这种产业政策追求;推出区域发展政策,使区域差异不仅成为各地区的特点和比较优势,而且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能够更持久地高速增长的重要条件,中国近年批准的12个地方发展国家级战略,正是新的区域政策的重要内容。当然供给管理中最重要的目标是技术创新政策。为有效地实现扩张型需求政策,供给管理目标必须在强调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需求效应的同时,注重其供给效应,把政策的着力点转向既注重扩大需求,又注重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效率和劳动者的生产率上。

  相关稿件
· 花旗银行:启动第二季度专题财富管理论坛 2010-05-21
· 美矿产资源管理局分为三个相互独立机构 2010-05-21
· 管理通胀预期要避免三大误区 2010-05-19
· 甘肃就业步入依法管理新阶段 2010-05-19
· 石油价格管理办法应修改了 2010-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