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交通“治堵”先要“治乱”
    2010-04-13    作者:记者 陆文军/上海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4月3日上午,郑州市一条主干道单向道路上的车辆被堵长达1公里。
    郑州目前几乎每条主干道,不分时间段,都是车水马龙的拥挤场面。郑州市民更是深受其“害”。有统计数字表明,郑州市目前机动车超过137万辆,平均每天有近800辆新车入户。公交车辆高峰时平均时速只有14.7公里,基本上比骑自行车快一点。新华社记者 王颂/摄

    随着城镇化进度加快,国内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北京、上海等城市人口已突破千万,迅速向“超级城市”扩容进军。而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私家车上路,让国内大城市的交通不堪负荷,“行路难,难于上青天”之叹弥漫于都市之中。
  上海面对交通难这一全球性的大城市“通病”,又将开出怎样的药方?

  大城市“梗阻”矛盾突出

  上海的市民李小姐大学毕业不久,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但工作地点在上海西区的普陀和嘉定交界处,而李小姐的家却住在浦东。由于还没有覆盖地铁,李小姐上班只能依靠公交车换乘,她说:“每天上下班都是早出晚归,路上很堵,大概花在路上的时间有4个多小时,晚上8点以后才到家,实在很累。”她告诉记者,由于交通问题,她可能放弃这份工作。
  李小姐的苦恼,也许代表了目前国内大城市市民共同的烦恼,交通拥堵已成为一种“通病”。根据统计,1975年,全球仅有纽约、东京和墨西哥城3个人口超过千万的超级都市,而如今已有21个。在国内,北京、上海等人口密集增长的“超级都市”,也已普遍面临交通难题。
  城市化发展专家、经济学教授郁鸿胜说:“交通是城市的血脉,交通干道、轨道交通沿线都是城市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聚集带,城市交通通畅对于城市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
  但目前随着城市不断扩容、经济活动加速,车辆急剧增加,交通出行需求猛增,城市交通难题日益突出。据测算,2010年,上海每日交通出行总量将突破5000万人次,而汽车保有量有望达到160万辆,交通压力仍然突出。
  上海的黄佳隽几年前就成了有车族,私家车成了他主要的代步工具,他告诉记者:“这几年随着街上的汽车越来越多,在高峰时段开车上下班觉得非常堵,在有些堵点,简直就像停车场,原先开车上班的潇洒感觉变成了每天堵车的担忧。”
  实际上,上海有关交通管理部门,已经想方设法,长期治理交通秩序,缓解堵点,运用各种管理方式,缓解城市交通难。
  不仅是路面交通拥堵,在高峰时间,交通量输送最大的地铁也出现了非常拥挤的局面。虽然近年来地铁供给量不断快速增加,但是由于市民依赖地铁出行,客流几乎以每季度20万人次以上的增率猛增,地铁一些主要线路十分拥挤,其中8号线超载竟达170%,6号线超载140%,1、2号线日客流均在100万人次以上。

  集约化交通或是唯一出路

  4月10日,连接南京路、淮海路等中心商圈的上海地铁“黄金线路”10号线开通,也意味着上海成为国内首个地铁运营里程超过400公里的城市。而这一地铁网络规模,已让上海足以比肩伦敦、纽约、东京、莫斯科等世界超级“地铁城市”。
  目前,上海已拥有11条地铁线路,运营里程约420公里,车站数282座,运营车辆有望达到2500辆。在整个世博会期间,将有一半世博游客通过地铁参观世博、游览上海。
  研究报告显示,二十世纪整整100年间,世界各国总共只建成100条地铁线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速度之快、规模之大。预计到2016年,中国将新建89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建设里程约为2500公里。
  尤其在上海,短短20年间,地铁已从零发展到420公里,近年来每年通车里程更达到80公里以上,而西方地铁先发城市,往往每年地铁通车里程不足10公里。达到相当的规模,伦敦、纽约都用了140年以上。
  “上海等国内城市,地铁都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因为发展轨道交通,已成为缓解大城市交通难的最佳出路,这已是全球的共识。”地铁专家、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博导孙章说,地铁每小时单向客运量可达5万人次,是最适 合 大 城 市 的 大 规 模 公 共 交 通 方式,其占地仅为输送同样交通量的公路的1/5至1/8,节约土地资源。
  孙章指出,“试想每日500万人次以上的出行量,以汽车为主的地面交通方式解决,在人流密集、道路资源紧张的大城市,根本无法想象。而能源、环境、排放的压力则更为紧迫。地铁主要用电,为二次能源,而且没有排放污染,属于低碳交通。”
  事实上,上海、北京等备受交通拥堵困扰的特大型城市,正试图通过发展地铁网络,来求解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发展超级城市所遭遇的交通困局。
  除了大规模建设地铁,扩大各类公共交通,倡导集约化方式出行,已成为上海破解交通难的主要方式。在世博会期间,上海除了420公里的庞大地铁网络,还配备了1000条公交线路,可承载750万客流,同时配备了5万辆出租车,将运送300多万客流。

  “治堵”不如先“治乱”

  即便发展了大规模的公共交通,随着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城市道路拥堵矛盾仍然突出,交通难的压力依然不容小觑,必将成为中国城市的长期命题。
  交通专家指出,在现阶段,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经济活动频繁,单纯依靠道路资源的供给增加不可能完全适应和满足快速增长的交通出行需求,必须主要依靠通过精细化管理在现有资源上挖掘潜力,缓解交通拥堵。
  “在着眼于交通硬件增加的同时,应同样重视交通软件的作用,比如交通文明、交通秩序对于交通效率的 影 响 极 其 明 显 , 应 从 这 方 面 入手,”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杨东援说,“经过测算,在不同的路口,交通秩序良好于交通混乱的情况下,实际通行效率可以相差几倍,所以治堵必先治乱。”
  在美国生活工作多年的金先生对记者说:“在美国,如果发生拥堵,路口车辆会自觉谦让或有序通行,而在国内,往往互相争道,结果谁都走不了,越堵越严重。”
  杨东援认为,通过治理交通文明来缓解拥堵也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并非朝夕之功,必须树立城市现代交通意识,全社会参与。“其实日本50年代交通混乱程度绝不亚于现在的中国,但经过十多年坚持不懈地治理,推行全社会现代交通意识,现在已成为全球交通秩序最好的国家,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有趣的是,杨教授还专门留意过国产电视剧,居然剧情中有60%的司机开车不系安全带,40%的电视剧存在开车打手机的情节,可见公众交通规则意识的缺失非常严重。
  杨东援指出,目前应建立一套系统化的方案来提升社会交通意识,而非靠一时的宣传就能解决。“如在德国,就明确规定司机开车门必须用右手,这样必然导致身体后转,可看见后面的情况,避免发生车祸;而在美国,则规定倒车时司机必须手扶驾驶座,这样可以看见后窗,提升安全性。只有通过这样细致、长期的教育,才能让各种交通安全、文明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规范,从而成为缓解城市交通难的一种重要因素。”

  相关稿件
· 网民:限行刺激车辆增长 治堵效果渐弱 2010-04-08
· [关注]网民:限行刺激车辆增长 治堵效果渐弱 2010-04-08
· 治污治堵,别只盯着"单双号"限行 2008-09-05
· 首都“交管”和巴黎治“堵” 2007-08-27
· 单双号限行,未必是治堵高招 2007-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