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大开发给西北带来三大“红利”
西北10年大开发调查之一
    2010-04-07    作者:本报记者 毛海峰 武勇 赵春晖 连振祥    来源:经济参考报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来,国家在规划指导、政策扶持、资金投入、项目安排、人才交流等方面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有力地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疆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迅速成长。新疆于田县先拜巴扎镇初级中学聘请的民间技师忙来西汗(左二)在给该校职业班的学生上课。新华社发

    记者日前在西北五省(区)调研发现,国家10年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不仅使西北的基础设施、民生、“退耕还林”有了巨大发展,而且还由此带来了一系列促进经济、生态发展的可观的“红利”。这大大增强了西北内生性发展的能力,为西北今后进一步开发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基础设施建设带来投资“红利”

  西北10年大开发最显著的成就要数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成,它使西北原本极为落后的基础设施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并成功地拉动了更多的投资进入西北。
  陕西、甘肃两省发改委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两省以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最近10年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1999-2008年,主要由国家投资的陕西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不足200公里增加到了近2500公里,甘肃省高速公路由13公里增加到了1500公里。基础设施的改善,反过来大大拉动了投资。2000-2008年陕西省固定资产投资为18428亿元,年均增长25%,甘肃省累计完成投资7874.38亿元,年均增长18.67%。2009年前11个月,陕西、甘肃两省固定资产投资又分别增长了40.8%和39%,均高于同期全国32.1%的平均水平。这是自“一五计划”“三线建设”后,陕西、甘肃迎来的第三个投资高峰期。

  发展民生带来消费“红利”

  西北10年大开发取得的另一个巨大成就,就是西北1亿人口的民生得到了显著改善。10年来西北人均可支配收入迅速增长,贫困人口逐年减少,养老、医疗等各项社会保障事业在城乡逐步推开。迅速发展的民生使得西北老百姓手中的闲钱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购买力空前提高,这又有力地带动了西北消费的增长。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主席努尔·白克力介绍,最近的10年无疑是自治区政府投入民生资金最多、各族人民受益最多的时期。2000年,新疆一般预算支出中用于民生的支出是37亿元,占整个支出的40%;到2009年,用于民生的支出达到创历史纪录的940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70%多。新疆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也从2000年的5645元增加到了2008年的11432元。
  西北民生的改善,使得老百姓的购买力空前提高,消费增长迅猛。以陕西省为例,2001年陕西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665.12亿元,而到2008年陕西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增加到2256.09亿元。去年虽然遭遇全球经济危机,但是西北整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继续快速增长。据陕西省信息中心调查统计,2009年1-11月,除新疆外,西北其他省(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5.3%)3个百分点以上,这对全球金融危机下恢复西北经济活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退耕还林”带来生态“红利”

  “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给西北带来了非常可观的生态“红利”。据宁夏林业局局长王德林介绍,宁夏通过实施退耕还林,现已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截至2008年底,宁夏累计治理水土流失1.95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8.4%提高到了10.5%;沙化土地面积5年内减少了2584平方公里。
  生态的好转使得西北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一部分生态“红利”也因此直接转化成了经济“红利”。据宁夏退耕还林办公室主任余峰介绍,宁夏退耕还林主要在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陡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上安排退耕。退耕后,国家每亩给退耕农户兑现100公斤原粮,20元生活补助,相当于原来3亩耕地的收入。不仅如此,由于当地坚持“上退下推”,大搞基本农田建设,提高粮食单产,保证了退耕后粮食不减产,农民不减收。在宁夏南部一些地区,通过“退耕还林”,当地人均粮食拥有量从2000年的247公斤增加到了2007年的46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原来的不足千元增加到了2008年的2503元。

  相关稿件
· 打造西北首个年创产值百亿元轿车城 2010-01-21
· 广西北海楼市出现“量价齐涨”态势 2009-11-04
· 西北地区亟待加快发展低碳金融 2009-11-03
· 国家追加20余亿元用于广西北部湾交通建设 2009-10-21
· 广西北部湾货物压港显“消化难题” 2009-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