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岳西:“连片开发”带动山区脱贫致富
    2009-11-30    作者:本报记者 葛如江 詹婷婷    来源:经济参考网

    安徽省岳西县位于大别山腹地,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革命老区县,安徽省唯一的纯山区县。记者在这里采访了解到,近年来,岳西县通过产业化扶贫、连片开发项目使当地大批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从一个贫困县成功步入了跨越式发展的和谐之路。
    岳西县制定的“连片开发”具体规划涉及到石关等4个乡镇,该县根据统一规划,把农业、水利、发改委、交通、扶贫、科技等各部门的力量整合起来,发挥各自职能,实现利益最大化。这是一种资金渠道不变,各部门各尽其能的统筹兼顾的模式。目前,试点项目地人均收入较之前增长1098元,达到3869元。 

“众人拾柴火焰高”--连片开发助力统筹资源

  据岳西县扶贫办主任刘继华介绍,根据规划,由岳西县连片开发领导小组以“开单子”的方式将整合资金的规模交给相关部门,相关部门对项目规划审查筛选后,以文件批复的形式予以确认,将产业扶贫、农业科技等农业专项资金,在不改变国家规定的使用范围和性质前提下,切块用于茭白、茶叶产业的种苗补助、基础设施改造、科技培训和农产品品牌创建等方面。真正形成“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的资金整合格局。在项目规划中,通过文件予以确认的整合资金达到了4186.9万元,实际整合到位试点资金有4576.9万元,是试点资金的五倍。
    同时,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为连片开发的产业发展做好服务。科技部门围绕茭白产业,开展了一系列实验、示范科技攻关工作;组织部优先安排并兑现了部分村部建设配套资金;交通部门对项目村村通水泥路给予大力支持,规划的项目建多少补多少;水利部门积极筹措资金兑现水毁工程恢复补助资金;教育部门多方面争取项目支持项目乡镇新建校舍;文体部门对连片开发项目乡镇村文化室建设五年规划全部提前到2007-2008两年实施 ;卫生部门加大对村级卫生室支持力度;广电部门提前完成试点区域县乡连网建设任务;计生部门督促指导四个项目乡镇全部完成了村计生室建设任务;农委大力实施“阳光培训”,大规模培训茭白、茶叶方面的“土专家”;税务部门对新办特色农业的企业采取减征、免征所得税或先征后返的形式予以支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放宽围绕三大特色农业兴办各类企业注册条件;电力、电信、气象等部门都立足各自优势,为特色农业做好服务,达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目的。
    此外,岳西县在推进连片开发时广泛地发动当地群众。岳西把试点资金作为激励资金,激发群众自觉投资投劳。对于基地建设,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由项目领导小组确定补助标准,群众自下而上申报规模,行业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将补贴款发放到农民手中。对于乡村道路、小型水利等公益事业建设,采取“一事一理”的方式,引导群众积极参与,自觉投资投劳。据不完全统计,项目区群众在连片开发项目中投资投劳超过了两千万元。
  岳西县县委书记汪谦慎告诉记者,2008年底岳西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关于实施“大扶贫”战略,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实现新突破的决定》,“连片开发”的实行是岳西扶贫开发进入新时期的标示,是探索资金整合的有效途径和有力措施,对于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进程和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汪谦慎说,“整村推进”在新时期扶贫开发中发挥了并将继续发挥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和扶贫要求不断提高,“整村推进”逐渐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跨村基础设施难以无缝对接,跨乡特色产业难以形成规模等等。
  跟以往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不同,岳西“连片开发”规划突出了特色产业规模性,打破“一村一品”的格局,围绕做大做强茭白、茶叶两大特色产业,引导产业进行归类整合,实现“一片一品”;同时,突出基础设施连贯性,打破“各家自扫门前雪”的格局,一村的道路不仅考虑为本村服务,还要与与之相连的乡道、县道乃至省道通畅连接,一村的灌溉水渠要考虑与周边乡村能否现水源共享,实现“高度配套、整体供给”。
  此外,岳西县在实施连片开发项目的过程中,注重发挥资金的“粘合剂”和“酵母”副作用。新发展的茭白、茶叶基地总投资3000多万元,同时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只安排了289.6万元的试点资金,其余90%的资金都为群众自筹资金。对于乡村道路、小型水利等公益事业建设,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引导群众积极参与,自觉投资投劳,项目区群众投工投劳折资1400万元。

从“穷得要去讨饭”到住上了“山间别墅”

  记者在前往岳西县主簿镇、石关乡等地采访的路上,发现山间田地种满了郁郁葱葱的茭白,已有一米多高。与这些长势良好的茭白相比,更引起记者注意的是一幢幢造型独特的小楼星罗棋布在连绵起伏的山区中。
  资料显示,主簿镇曾经是岳西当地最贫困的乡镇,每年春荒时节山芋、玉米等粗粮也不够吃。当记者来到主簿镇金塘村一家农民家中时,家中主人彭先明告诉记者:“连片开发让我们山里人也和城里人一样过上了好日子,茭白田就是我们的‘金饭碗’。”彭先明一边带人参观自家三层洋楼,一边介绍着连片开发给自己家带来的巨大变化:解放时,他父亲住的是矮小的茅草房;上世纪60年代时,父亲建起了土坯房,因为人口多,年年种粮年年吃救济;70年代,自己结婚时住的是大砖房,现在住的是水、电、宽带网络齐全的小洋楼。现在,彭先明加入蔬菜合作社,种植了10来亩的茭白,年收入近4万元。
  主簿镇党委书记方文甫告诉记者,如今,当年岳西最贫苦的主簿镇2008年人均纯收入达4128元,人均存款余额超过5000元。
  当记者来到岳西县马畈村村吴小娥家采访的时候,她家正在装修才建好的二层小楼。新房里已经铺上了光洁的地砖,而房间、洗手间的装修也是当下最时兴的风格,甚至比城里的还要好。
  吴小娥告诉记者,之前家里的3亩地全种上水稻,但每年只能收成千把斤稻,一般到了2月份就吃完了,当时“穷得要去讨饭”。而现在,吴小娥的3亩地不仅全种上了茭白、四季豆等高山蔬菜,她还租了别人的两亩地扩大生产。“当时村里干部让我种茭白的时候,我不听,还跟他们对着干。后来政府给了补贴,看别人家种茭白赚得多,我也开始种了。”吴小娥告诉记者。
  2007年,吴小娥终于种上了茭白。第一年,她家的3亩地中只种了2亩地的茭白。“我不是不相信政策,而是我饿怕了啊,不管怎么说还是要留1亩地种粮食。”她说。而这2亩地的茭白,让吴小娥当年多了1万多元的收入,也坚定了她种植高山蔬菜的信心。
  据岳西县扶贫办徐伟介绍,为了让当地群众放下心种茭白,政府实行了“四二一补助”模式:绝对贫困户、低收入户、一般户种植一亩茭白,分别可以获得400元、200元、100元不等的政府补助;连片发展茭白,政府补助资金兴修水利设施。
  石关乡党委书记储根印告诉记者,像岳西县其他地区一样,石关乡属于典型的高寒山区,境内冷浸田、泉水田占40%以上,地里和气候条件使传统农业生产处于劣势地位。过去农民种水稻,常常遭遇青封灾,收成非常低,甚至颗粒无收,即使是推广杂交稻新品种以后,平均亩产仍然不足600斤,农民生活十分困难。石关乡过去曾是岳西县上访人数最多的地方,甚至出现过多次“跪访”现象,而每年因贫困而喝农药自杀的不少于8人。
  储根印用居民存款数字的变化来验证当地农民收入的巨大变化:2005年石关乡农村信用社存款为800多万,而现在是3500多万。如今的石关乡,80%以上的农民盖上了新楼房,2008年人均收入达到3658元,而本世纪初,这个数字却是不到1000元。

连片开发何以能取得成效

  世界银行提出21世纪参与性减贫方略为“机遇、赋权和安全保障”,中国许多三农专家也认为,农民只有同时拥有机会、权力和能力三件法宝,“三农”问题才有望根本解决。
    岳西县在长期的扶贫过程中认识到,不能只是进行单纯的救助式扶贫,而要从“输血”变“造血”。要实现产业发展,必须实现政府推动向市场牵动和组织带动的转变,而如今“连片开发”成为实现这一转变的契机。
  岳西县政府在完成扶贫开发“领进门”后,着力在“赋权”和服务上下功夫,以“连片开发”试点项目为“试验田”,实行“一个服务”、“两个合作”,积极引导农民融入市场。
  在为试点项目服务上,岳西县以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为基础,为群众提供全程代理和科技、信息、法律等方面便捷有效的综合服务,各涉农部门密切配合整体联动形成“大合唱”。科技部门围绕茭白产业,开展了一系列实验、示范科技攻关工作,制定了《高山茭白产品》、《高山茭白生产技术》两个省级地方标准;农委大力实施“阳光培训”,组织人员到苏、浙、沪了解农产品销售情况,开展与有关客商的对接活动,让订单农业走上正常化。
  “两个合作”,即“人”的合作和“钱”的合作。“人”的合作即以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切入点,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钱”的合作即在试点区域内每个村都安排村民互助资金试点项目,财政对各试点小组给予4万元资金支持,并适当提高农户配套资金额度,以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连片开发项目推行两年来,岳西县连片发展了茭白基地10400亩,改造茭白基地13256亩;改造茶叶基地10897亩。项目区年净增茭白产量40000吨,产值8800万元,茶叶产量201吨,产值201.4万元,直接经济效益是试点资金投资总额的12.6倍。
    通过实施水、田、路的综合治理,极大改善项目区生产、生活条件,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和发展能力,每年可新增附加产值2200万元;连片开发试点项目,加快了项目区农户增收的步伐,2008年项目区农户人均纯收入达3869元,比2007年人均纯收入2771元净增1098元,高于往年的285%。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在“连片开发”试点项目的带动下,昔日贫困户,今成万元户。
  今年3月,国家扶贫办主任范小建在安徽岳西县调研时高度评价该县的“连片开发”的扶贫开发模式,他希望安徽在扶贫开发上继续创新机制,包括农民金融体制、农村扶贫信贷资金管理等,为全国的扶贫开发探索成功的经验。

  相关稿件
· "小额信贷"成西藏农牧民脱贫致富"加油站" 2009-11-04
· 马铃薯产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金圪蛋” 2008-02-04
· 中国蘑菇技术给非洲人带去脱贫致富的希望 2007-10-15
· 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靠箫笛脱贫致富 2006-12-05
· 重庆市将投入30亿元助1000个贫困整村脱贫 2009-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