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期的中国坐标
    2009-11-06    作者:本报记者 方家喜    来源:经济参考报

    大国难题:结构失衡继续凸显

    除了国际经济环境的共性之外,中国面临的挑战还有自己的“特殊性”。
    11月5日,在新华社《经济参考报》举办的“反危机一揽子计划实施一周年高峰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认为,明年可能会争取8%到10%的增长,经济总体讲已经进入了新一轮增长的阶段。但在后危机时代,新兴经济体能否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取决于能否有效转变发展方式。
    危机中的人们虽然看到了复苏的绿芽,但宏观数据还是让人对结构性问题心存忧虑。
    “今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一到三季度还是负20.9%,所以我们还是要把中国经济增长发展的根本点放到扩内需上来。我们经济增长的95%是靠投资,我们还是要努力扩大消费,千方百计解决这个问题。”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说。
    数据显示,从传统上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迄今为止,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仍是政府扶持下的固定资产投资。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5%,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7.4%。相比之下,消费增速依然乏力,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仅增长15%,明显低于危机前水平。
    经济学家表示,如果未来2-3年内国内外消费需求依然不能显著回升,那么高投资形成的过剩产能将会形成潜在的通缩压力,从而危及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除消费投资失衡外,迄今为止中国国内的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失衡,以及制造业服务业失衡都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有加剧的趋势。
    更令人担心的是迫在眉睫的资产价格泡沫。许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的人民币信贷增长并未带来企业存款的同步上升、票据融资在新增信贷中占有较高份额,这说明有大量信贷资金并未流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领域,而可能进入了股票市场与房地产市场。
    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副院长陈东琪说,“我认为危机之中大宗商品涨价的预期会强化,并且由于这次货币政策会带来巨大的货币投放再加上货币流速加快,全球货币流动性会大幅增加,这就会增加中国的增长成本。”
    从央行最新公布的二季度外汇储备数字推算,从2009年二季度起,短期国际资本开始重新流入中国,4-6月流入规模合计880亿美元左右。专家和学者们预计,在后危机时期,中国将面临更大规模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入。如果政府不及时调整货币政策的力度、不严控银行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资本市场、不加强对热钱流入的管理,那么中国国内可能形成新的一轮资产价格泡沫。
    经济学家们表示,去年11月出台的4万亿元人民币(合5850亿美元)刺激方案,是对经济危机的恰当回应,这些刺激措施使中国经济摆脱了低迷。若非如此,中国经济可能已陷入深得多的衰退。
    分析人士同时又认为,中国的回应过于激进,而政府聚焦于空前的信贷扩张和规模庞大的基础设施投资,加剧了中国经济的显著失衡。“刺激方案使得经济中的结构性问题变得更为严重。”北京长江商学院经济学教授王一江指出。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私人消费在中国GDP中所占比例大幅下降,目前仅为36%,是大型经济体中的最低水平,这反映出中国依赖投资作为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目前消费比例较低是系统性的,中国若不能推行包括结构性变革在内的全面改革,就无法解决问题。
    从国际经验看,当一个国家进入工业化加速阶段,会出现投资快速增长和投资率上升的趋势。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都经历过一个投资率上升和消费率下降时期,但投资率都没有达到我国现阶段水平。
    我国投资增长过快,投资率明显偏高,而最终消费率不断下降,除了发展的阶段性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收入分配不尽合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基本上取决于需求结构。
    过去25年,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率逐步上升,而最终消费率不断下降,导致我国目前的最终需求
    结构严重失衡。按照当年价格计算,2003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为55.4%,资本形成率为42.9%,其中固定资本形成率为42.8%;而据商务部数据,2007年中国最终消费率只有36%左右,3年时间下降了19.4个百分点。
    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目前全球的平均消费率约77%,固定资本形成率为23%。2007年我国的消费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41个百分点,固定资本形成率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十几个百分点。从国际比较看,目前我国消费率太低,固定资产投资率太高,积累与消费比例已经严重失衡。
    多数专家和学者的看法认为,中国经济“失衡并增长”现象,综合表现在四个方面:“高增长、低就业”问题日趋严重;“重外需、轻内需”、“城市化、二元化”问题;“财政强、保障弱”问题不断突出。
    从形式上看,中国经济“失衡并增长”现象是一个悖论,背后体现了复杂而特殊的形成机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机构演进的动力机制比较强劲,而平衡机制有所弱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最近表示,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例如,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产业布局不合理,市场环境和法律秩序不完善,缺乏有竞争力的国际大企业,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区域差距比较大等等,这些问题不得到根本解决,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可持续性就会受到极大的制约,难以在后危机时代进一步赶超发达国家。


123
  相关稿件
· 后危机时代中国面临转型挑战 2009-11-06
· 危机生存的启示 2009-11-06
· 危机之中担重任 2009-11-06
· 姚景源:中国已取得战胜危机的决定性成绩 2009-11-06
· 危机一周年大事记 2009-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