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昔日“粮仓”今朝“种仓”
    2009-09-30    作者:本报记者 韩传号 彭春燕    来源:经济参考报

    张掖市高台县境内的候鸟。本报记者韩传 号 摄

    技术人员从张掖市甘州区成片的制种玉米中走过。本报记者 韩传号 摄

    张掖市高台县境内的一处花卉制种基地。本报记者 韩传号 摄

    张掖自古就是甘肃“粮仓”,随着近年来玉米制种产业的快速发展,“种仓”概念呼之欲出。
    目前,当地政府正在建设“中国金张掖玉米制种基地”,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实现从“种业大市”到“种业强市”的跨越。由“大”到“强”仅一字之差,但要打造出全国响当当的“种仓”,张掖还有几道关要过。

    “天下粮仓”

    张掖市区东北的马神庙街东仓巷,有一座坐东朝西土木结构的古代仓廪,历经600多年风吹雨打日晒,到现在仍能使用。
    这座俗称“东大仓”的明清粮仓,是张掖在甘肃乃至西北“粮仓”地位的象征。现存仓房9座,总建筑面积2600多平方米,2003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电视剧《天下粮仓》热播后,张掖明清粮仓陆续迎来一些游客。但更多的时候,这里被包围在都市的建筑和喧嚣中,显得极为落寞。
    “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有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的滋润,土地光热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多个朝代曾在此戍边屯田。
    “金张掖,银武威”,作为典型的绿洲灌溉农业区,张掖盛产小麦、玉米、水稻、油菜、胡麻等农作物。现有耕地380万亩,128万人中农村人口超过70%。
    张掖市委书记陈克恭曾这样解释“金张掖”的具体内涵:波光粼粼的黑河水,是绿洲农业发展的生命源泉;曾以全省5%的耕地,提供了全省35%的商品粮是历史的辉煌;农民人均收入相对达到较高水平,生活殷实是内在的骄傲;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是闻名于省内外的文化底蕴。

    玉米制种“独大”

    甘肃是我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张掖玉米制种面积和产量均在甘肃“独大”。
    以河西走廊的张掖、酒泉、武威、金昌为主产区,甘肃杂交玉米种子制种面积占全国近一半,玉米种子产量约占全国的60%。
    据了解,2008年张掖玉米制种面积达74万亩,生产玉米种子3.6亿公斤,占全省总产量的80%,占全国年用种10.6亿公斤的34%;年产玉米种子量可供播种土地1.5亿亩,占全国播种面积的30%以上。2009年,玉米制种面积为87.29万亩,制种企业有38家,品种300多个,参与农户近9万户。
    生产条件优越,是张掖发展玉米制种得天独厚的优势之一,玉米种子亩产稳定保持在400公斤至500公斤。
    从2003年起,张掖市玉米制种面积连续6年稳定在80万亩以上,2006年最高达105万亩。全国种业50强的中种集团、北京奥瑞金、德农种业、山西屯玉、辽宁东亚等11家繁制种企业都在张掖建立了稳定的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和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全市已建成农作物种子加工中心20个、成套种子加工线16条、籽粒烘干线28条,果穗烘干线5条,年加工能力5亿公斤以上。
    张掖市农业局副局长、种子行业协会理事长程光华对本报记者说,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中国金张掖玉米制种基地建设,计划通过3年努力,实现由“种业大市”到“种业强市”的跨越,标准化杂交玉米制种基地面积达到70万亩,种子生产能力稳定在3亿公斤左右。
    中国金张掖玉米制种基地的主攻方向是,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技术力量和区位优势,实施集团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提高质量,稳定面积、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张掖品牌。巩固和提升张掖市全国最大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的优势地位,打造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玉米种子繁育加工基地。

    产量虽大但“大而不强”

    就张掖自身的玉米制种产业发展而言,生产面积和产量虽然很大,但“大而不强”,还存在许多潜在的、深层次的问题,尤其是应用研究方面的问题,必须认真加以解决。
    据张掖市农业局介绍,“大而不强”的首要原因是品牌优势不明显。张掖玉米制种面积连续6年超过70万亩,最高曾达105万亩;玉米种子产量超过3亿公斤,最高达4亿公斤;质量超过国家标准,可实现单粒播种。但张掖没有地方品牌,不能优质优价,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其次,代繁代制企业多,育繁推销一体化企业少。目前全市38家玉米种子生产企业中,中国种子集团、北京德农、辽宁东亚、合肥丰乐、湖北襄樊正大、奥瑞金、屯玉绿源等7家为育繁推销一体化企业,其余31家均为代繁、代制的生产性公司,由于规模小、资金实力弱、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市场开拓不够,常出现种子积压、拖欠农民种款等问题。
    另一方面,基地基础条件较薄弱,机械化程度低。目前张掖的节水设施差,农业节水面积小,机械化程度低,不适应节水型农业和现代农业机械化操作的要求。种子收获后晾晒场地小、晾晒时间长,种子脱水慢,增加了冻害风险。
    此外,种子质量存在隐患。随着玉米制种企业的增多和制种面积的增加,种子田隔离区问题进一步凸显,已成为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大部分基地多年连续重茬,土壤养分失衡,植株抗病性下降,田间病菌大量积累,害虫越冬基数逐年增高,为各类病虫害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针对存在的诸多问题,张掖市提出打造自有品牌、建设国家级批发市场,扶持龙头企业规模化经营,改善基础设施,加强质量控制等应对措施,除依靠自身努力逐步实施完善外,也需国家在政策、项目、投资等方面予以支持。
    一是打造“张掖玉米种子”品牌。张掖目前正向国家商标管理局申请注册“张掖玉米种子”原产地证明商标或地理标志,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要求本地生产企业使用“张掖玉米种子”商标或地理标志,从而进一步提高张掖玉米种子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份额。
    二是建设国家级玉米种子信息发布平台和交易中心。张掖市经初步规划,拟建占地10万平方米、年交易量6亿公斤、交易额24亿元以上的大型玉米种子产地批发交易市场和信息交换平台。
    三是扶持玉米种子龙头企业,推进规模化生产经营。支持和鼓励种子企业兼并重组,组建种业集团,由科研、生产、经营脱节向育繁推、产加销一体化转变;鼓励和引导它们加大科研投入和项目资金争取力度,建立品种资源库、数据库、信息库和资料库,配备现代化科研设备,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张掖市计划投资4.15亿元,新建周期处理1000吨玉米种子果穗烘干线30条;新建日处理10吨分级、包装线30条,帮助企业配套烘干设施,完善种子分级、包装设施等。
    四是加大投入改善基地基础设施条件。农业主管部门提出开展膜下滴灌工程的设想,为玉米制种基地的一半面积即40万亩配套膜下滴灌,可亩均节水300立方米,年节水1.2亿立方米,相当于新增保灌面积30万亩,从而缓解水资源紧缺局面。配套滴灌设施亩均需投资1500元,40万亩需投资6亿元。
    五是建设玉米制种病虫害预警控制中心、加强质量控制。当地政府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在张掖建立玉米制种病虫害预警控制中心,加强对重大病虫害的预警控制,确保玉米种子生产安全和玉米种子质量。
    六是加强种子管理能力建设。目前张掖市6个种子管理站共40名种子管理人员,重点产区人均管理面积超过4万亩。

  相关稿件
· 北大荒铸就“中华大粮仓” 2009-09-21
· 核中核——探访核电“粮仓” 2009-08-19
· 海湾国家:海外筑粮仓 2008-07-28
· 欧洲粮仓乌克兰全面放开粮食出口 2008-06-18
· 库粮亏空案 “粮仓硕鼠”是谁惯汝? 2008-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