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丝路明珠旅游立市
    2009-09-30    作者:本报记者 王艳明    来源:经济参考报

    俯瞰闻名海内外的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本报记者 韩传号 摄

    游客在敦煌标志性建筑———九层楼前留影。本报记者 韩传号 摄

    地处大漠戈壁的敦煌,蕴藏丰富的文化自然遗产。千百年来,敦煌是丝绸之路上最耀眼的明珠,朝圣者和往来商旅不断。新世纪,面对文物保护压力日增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危机,敦煌人科学应对,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博大文化朝圣地

    敦煌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可考的历史可追溯到遥远的新石器时代。但人们记住的敦煌,却从汉代开始,后因莫高窟的营造和敦煌宝藏的发现而走向世界。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敦煌通向世界的通道。公元前111年,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敦煌郡一名,从此正式载入史册。公元366年,在大泉河岸的崖壁上,一个名叫乐樽的和尚,开凿了第一个洞窟,从此莫高窟营造不断,直至元代。1900年,王道士的一个偶然发现震惊了世界,敦煌宝藏开始流散海外,世界开始关注敦煌。
    735个大大小小的洞窟,2000多身形态逼真的彩塑,45000平方米绚丽多彩的壁画,徜徉在这梦幻般的东方艺术宝库,不用讲解,就能感受到古人为何用“敦,大也,煌,盛也”来解释敦煌。
    由于是世界规模最大、连续营造时间最长、内容最为丰富的石窟长廊和佛教艺术殿堂,1987年,莫高窟当之无愧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
    从博大精深的敦煌艺术到享誉世界的国际显学,在莫高窟的感召下,国内外文化朝圣者纷至沓来。除了人们熟知的莫高窟外,敦煌当地的其他历史文化遗迹也被唤醒。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阳关和玉门关,作为丝绸之路上最有名的两个关城和敦煌的重要文化古迹,古人吟唱中,曾有“西出阳关无故人”、“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如今,两关已经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开发,每年都吸引着大批参观者。

    破解双重危机

    就在敦煌向世界敞开怀抱,充分展现她的文化和自然之美的时候,在新世纪,这座冉冉升起的国际旅游城市,却遭遇空前的危机:游客蜂拥而至,文物保护压力日增;生态不断退化,绿洲亟待保护。
    保护文物,首当其冲的莫过于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从上世纪40年代建立保护机构以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通过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已经取得长足的发展,进入了全面的科技保护时代,从文物本体到所在环境,全方位保护和监测体系正在形成。
    但与此同时,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正在加剧保护与利用的矛盾。自1979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这座享誉世界的“东方艺术宝库”,不断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特别是2000年以后,游客逐年攀升,2007年已经突破55万人次。
    由于敦煌文物本体材质脆弱,洞窟空间有限,随着参观者增多,莫高窟的保护压力不断增大,游客呼出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当达到一定浓度时,会破坏洞窟内小环境,对壁画等产生直接危害。
    “我们不能以牺牲珍贵文化遗产为代价换取旅游业发展,但也不能因为要保护文化遗产而拒游客于门外,而是要在切实保护和管理好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说。
    在樊锦诗的带领下,敦煌研究院提出了解决未来保护与开放矛盾的思路,2008年底,随着敦煌莫高窟历史上最大的综合保护工程———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的奠基,这一解决长期保护与利用矛盾的想法,终于付诸实施。
    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总投资26100万元,由保护利用设施、崖体加固及栈道改造工程、风沙防护工程和安防工程四个子项目组成,建设工期为2008年至2011年。其中,保护利用设施项目就是解决重点解决文物保护和游客参观的矛盾。
    在这一子项目中,除了洞窟数字保存外,最吸引人的是未来的“数字敦煌参观”。在保护利用设施建成后,在保证游客参观洞窟数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提供主题电影、多媒体节目、洞窟球幕展示系统等数字展示节目,将会极大地丰富参观内容,虽然洞窟内参观时间平均减少约4分钟,但整个景区的总参观时间延长1小时。
    作为库姆塔格沙漠东部边缘的一个绿洲,干旱、缺沙和沙漠化,一直严重威胁着敦煌的生态环境。据敦煌市水利等部门观测,1975年至2001年,敦煌绿洲地下水位下降了10.77米,每年以0.24米的速度在下降。由于水资源短缺和地下水位下降,敦煌市原有的1万亩咸水湖和千余亩淡水湖的80%已不存在,大面积天然林和湿地也在逐年萎缩。兰州大学公布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沙漠化已对敦煌境内文物古迹造成严重威胁,许多重要文物遗址处在重度和中度沙漠化地带,一些文物遗迹已经受到严重危害。
    “决不让敦煌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本世纪以来,不断恶化的生态让敦煌人觉醒,开始了大面积的生态修复和治理,启动了农业节水、月牙泉水位应急治理、关井压田等20项生态工程建设。
    甘肃省政府也下发了《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近期工作方案》,从2007年到2020年,要在敦煌市发展农业节水灌溉10万亩,压缩耕地5万亩,关闭机井318眼,减少提取地下水5000万立方米以上,使敦煌盆地所在范围的水位不再下降,敦煌生态环境恶化势头初步得到遏制,力争到2020年,使敦煌生态环境初步得到修复。
    保护敦煌绿洲,就是保护敦煌的明天。根据估算,这些生态工程的实施,将投入约20个亿,可谓是不惜代价。通过治理,一些生态工程已见成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世人关注的月牙泉。目前,月牙泉水位出现了缓慢的回升。

    打造国际旅游城

    研究表明,早在千年之前的中国唐代、甚至更早,敦煌已是一个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城市。
    千年之后,随着中国的西部开发和交通的日趋便利,在敦煌文化艺术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敦煌旅游,敦煌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知名度越来越大。敦煌研究院的一项统计显示,从1979年开放以来,截至2008年,已经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80多万游客参观了敦煌莫高窟。
    为了打造国际旅游城市,近年来,敦煌市对城区进行了美化、亮化改造,城市的许多建筑,带上了汉唐风格的“帽子”,街道的地砖,也匠心独具的注入了汉唐文化元素,就连出租车身,也画上飘逸的飞天图案,使敦煌这个丝绸之路重镇,处处散发着文化气息。
    对于敦煌来说,最近确定的两个项目无疑将为敦煌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一个是国内最大的光伏并网发电工程———敦煌1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示范工程即将进入动工阶段,这一国内最大的光伏并网发电工程建成后,不光会为我国清洁能源发展带个好头,而且为敦煌旅游又添一美景。
    另一个工程是,格尔木至敦煌铁路建设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批复。这条铁路建成后,将成为青藏和兰新两大主干线铁路间的重要连接线。
    敦煌市市委书记孙玉龙介绍,旅游立市是敦煌一直不变的发展战略,敦煌要围绕打造国际旅游城市,高起点建设城市,高水平开发旅游景点,高档次生产旅游产品,高标准培育旅游队伍,以旅游为龙头,带动其它各业全面发展。

  相关稿件
· 敦煌将建设2个1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项目 2009-07-07
· 敦煌种业:良种需求长期看好 2009-05-15
· 敦煌沙尘暴监测站投入使用[图] 2009-04-14
· 王树彤:从卓越CEO到敦煌网创始人 2009-02-16
· “敦煌花雨”即将降临巴黎 2008-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