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繁超教授:学术腐败呈现“五化”特征
    2009-08-19    本报记者:高露 李佳鹏 实习生:刘姣 郑文刚    来源:经济参考报

    “当前学界频发的抄袭事件显现了学术腐败问题的严重程度,令民众愤怒嗤之,更令有良心的知识分子忧心疾首。无论是学界自身还是官方,都到了对此‘重症’下‘猛药’的时候了,唯此方能还学界一个‘清白世界’,恢复民众心中学术殿堂的神圣性,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本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法律系教授孟繁超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说。

    学术腐败呈现出“五化”特征

    孟繁超指出,学术腐败一般表现为学界人士,上至院士、博导,下至研究生、本科生,抄袭剽窃、巧取他人研究成果,且不以为耻,反习以为常。学术腐败者还大钻制度漏洞,向集体化、集团化、多样化方向发展,大有合理化的趋势。这种腐败已经呈现出明显的“五化”特征:
    一是学术官场化。学界本应保持独立性和批判的精神,应当有学术修养和品格,不能以权力谋求学术的话语权,发文章、评奖、评优、评项目。而当前学界却频频显现权利的身影,看头衔、看职务等已成为常态。
    二是社会化。读学位、开研讨会、办讲座,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学术水平,而是为了建立社会关系网络,相互提携吹捧,学术问题讲义气、讲情面,讲人情、看关系。这只会带来学术的庸俗化,不利于知识的积累和更新,更与创新无缘。
    三是近亲化。学问的积累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如果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以及日后工作都能在同一处完成,师承同一人或在同一环境之下研究学问,往往会受到学术权威的关照,发展也颇有速度,但却很难在学术上有大的创新或突破。
    四是利益化。不是时间,也非实践,而是利益决定着学问的好坏优劣。在部分研究人员眼中只有能够转化成利益的知识,尤其是眼前利益,看得见好处的知识才是学问。学术利益化正日益被越来越多所谓的专家、学者推崇、效仿。殊不知,利益化的学术是最短见的学术,要不得。
    五是自我复制化。所谓自我复制即某些学人将其研究的某一专题进行反复的论证从而形成不同的论文,或直接将自己相关的文章剪裁、拼凑。这些成果之间的唯一的区别是题目不同,其实质是创新能力退化的表现。

    学术腐败与经济腐败一样可怕

    “学术腐败影响巨大,是一种深层次的社会腐败,和经济腐败一样可怕,其破坏性甚至比经济腐败更加可怕。”孟繁超说,从某种意义上讲,知识分子是社会这个机体的良心和头脑,教育和文化是我们最后的精神堡垒。如果文化和学界都腐朽崩溃了,也就标志着整个社会在精神上的堕落。
    他强调,学术腐败向整个教育界延伸,某种意义上也影响了各种类型的考试,如研究生考试、高考,甚至是普通的等级考试。这在今年高考中,欲通过更改民族成分的方式实现加分行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此外,有学校为教学评估集体造假,甚至有专事“学术产业”的代理机构。而学术管理机构对学术腐败现象表现出来的冷漠,处理乏力,甚至容忍包庇,令人担忧。
    谈及学术腐败之风日盛的原因,孟繁超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学术腐败的根子在于学术制度。市场经济的“逐利性”与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文化糅合在一起,蔓延到学界,催生了“学术腐败”这个怪胎。这么多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我们的学术体制、对学术的评价标准以及评价程序存有弊端,需要从根本上解决。

    破解学术腐败在于制度改革

    对于如何解决目前存在的学术腐败问题,孟繁超教授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根治学术腐败的方法在制度改革,而改革的核心在于使学术纯洁化、专业化、公正化,更多的要看事业心,看对社会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改变目前存在的一系列不合理的评估制度,使学术研究从官场阴影中走出来,使学术研究从眼前利益的沼泽中走出来。只有还学者应得的尊重和待遇,学术研究才能充满不竭的动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才能真正得以繁荣发展。
    他建议说,首先,学术机构应正确定位。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任务是不一样的,科研机构的首要任务在于科研,而高校的主旨在培养人才,也包括学术研究,是以教促研。教师的为人师表、示范作用很强。对科研机构人员的评价标准可以是科研成果,而对高校教师的评价应有两个参照系,除前者外,还应包括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评价。明确了术业方向,才能使科研工作和教育者们能够安心专事其职,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其次,要净化“学术刊物”。“刊号”是一种稀缺资源,具备了“逐利”的可能。现在的杂志刊物被分为“三六九等”,上层的为少数人享有,下层的良莠不齐,发文章看人的职称和职务,不注重实际内容,收版面费是常态,甚至还要通过搞编辑圈子、拉帮结派攀扯各种关系。这既剥夺了很大一部分人的话语权,也容易导致用话语权牟利。一些学者和掌握着刊号的人结成了相互利用的网络———学霸和贪财者各得其所。另外,这种帮派关系往往是相互利用的基础和温床,钝化思想和扼杀创新往往作为其发展的副产品出现。以刊物级别和量创下的成绩铸就了学术地位的大师,恰成为创新的遏制者。
    再次,要避免“学术官场化”,强化学术造假责任制度。“学术圈”本应是一个相对独立于世俗社会的地方,不应社会化、利益化。对学术的评价应更注重荣誉体系和名誉体系,而非传统的“官制”。让现行评价体系下的“优胜者”去当“官”本身就是不明智的,因为人的精力和特长都是有限的,若再以其“官位”和裙带关系趋谋取更多的学术荣誉和其他利益,则更为学术精神所不容,如吉林大学正在进行学术研究与行政职务相脱离的试点,这种创新对我国未来学术制度的设计大有益处。
    此外,要加强“学界自律”与外界监督的互动。无论是科研工作者还是各类与学术有关的机构,都应该积极抵制学术腐败,通过自身的“自尊”和“正气”去影响社会,而不是变成新的“污染源”,导致更深的腐败。如果专家的良心都被金钱腐蚀,我们自己都不爱护自己的心,如何指望外界的信任与尊重呢?

  相关稿件
· 谁来拯救你 我的学术腐败 2009-07-10
· 对付学术腐败同样需要民主和公开 2008-03-14
· 警惕另一种学术腐败[图] 2007-01-19
· 刹住歪风 我们要警惕另一种学术腐败 2007-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