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智库?
    2009-07-03    本报记者:张莫 刘振冬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这是在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半官半民的新型高级智库的一次质的飞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人员之一,原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刘克崮这样评价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成立(下称“国经中心”)。伴随着国经中心的正式亮相,“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智库”这样一个问题也摆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据国经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介绍,发达国家智库的社会能量相当大,游刃于政界、商界和学界,对政府决策、公共舆论有直接影响力。在美国,每逢重大政策的决断,一般是智库先提建议,然后是媒体讨论、国会听证,最后政府采纳,智库的参与度、公信力都很高。但是,与之相比,中国的智库显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第一,智库不能沦为某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所谓的“专家”常常让人心声不满,更有网民戏称“专家就是砖家”。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江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误判频繁发生,除了专业功夫不足,还在于国内一些智库越来越多地囿于利益集团的束缚。”他认为国内一些智库专家不受规范地接受外部资助、吃人嘴软,沦为特殊利益集团的代言人。 
    第二,中国当前更需要“独立”智库。《联合早报》此前发表的署名文章称,要发展更多的独立智库,首先是智库研究人员必须有高水平。智库的价值在于出售自己的智力和研究成果,所以说穿了,没有高水平的研究人员,便没有智库存在的必要。而高水平的研究者和研究成果,也更能为智库赢得尊严和独立性。
    该文章还指出,高水平的研究人员一方面有赖于研究者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也必须形成一种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所以,还须有一种外在的环境即政策和体制来保证智库和研究者的独立。中国智库与国际顶尖智库相比,主要差距在于体制不顺、经费不足、管理乏序,没有形成一个良性的生存发展环境。
    第三,中国需要大力发展民间智库,以作为官方智库的补充。业内学者指出,民间智库提供的另类视野,保证了公共决策研究的多元性。另外,民间智库与官方智库的并存,也能使得二者之间展开政策研究博弈,促使国家政策制定过程借助更多的社会智力资源。

  相关稿件
· 智库推销“中国模式”需要大智慧 2009-06-30
· 德国智库:欧元区经济景气指数转跌为升 2009-05-15
·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瞄准世界一流智库 2009-03-23
· 美智库报告:“购买美国货”条款失大于得 2009-02-05
· [企业智库]特许经营:再造珠宝企业盈利模式 2008-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