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武汉城市圈]重化工聚集区的山湖变迁
    2008-11-07    本报记者:刘紫凌 沈翀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07年12月23日,武汉水泥厂被爆破拆除。随着“轰隆”一声巨响,武汉水泥厂总建筑面积达11600多平方米的4座立窑在爆破声中化为尘埃,拉开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改革试验起步的序幕。(新华社发)

  武汉市青山区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重化工基地,经济运行中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等问题十分突出。位于青山区的戴家湖,几十年垃圾堆积“从湖变山”,在进行循环经济试验后又“从山变湖”。戴家湖近年来的巨变,是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之路造福社会的一个典型见证。

  粉煤灰把“戴家湖”填成“戴家山”

  50年前,戴家湖占地近百亩,鱼虾满湖、藕荷连天。1958年,青山热电厂选择戴家湖作为粉煤灰填埋场。几十年的堆积,戴家湖不仅被填平,粉煤灰还高出地面十几米,“戴家湖”成了“戴家山”。在这一期间,青山区也成了武汉市污染最严重的地区。
  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青山区能源消耗总量1170万吨标准煤,约占武汉市的37%;其工业废水排放量、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分别占武汉市的66%、73%和76%。在青山区委工作的莫难说,那些年,蓝天几乎见不到,平时在家不敢开窗,只要风吹来,满屋都是水泥灰。据青山区政府介绍,当时面对这个重化工聚集区日趋严峻的环境形势,湖北省党委、政府意识到,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按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倡导,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道路,才有可能让青山区重见“青山绿水”。2006年,青山区被湖北省列为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2007年,又被列为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

  “三重循环”形成“两型产业”链条

  按照试点要求,青山区政府随即编制了《生态工业城区建设规划》和《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综合运用市场、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否决了一批不符合产业政策、产业布局不合理或不能满足环境要求的建设项目,与此同时,一根根大烟囱在爆破声中倒下,一个个不达标的小厂子被关停……
  按照规划,青山区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一步步地引导企业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比如,武汉钢铁集团、武汉石化、青山热电厂等重点企业,在降低资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的同时,加强企业间能量及资源循环利用,实现节能减排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效益。钢铁企业产生的焦炉煤气供给石化产业,石化产业则把产生的燃料气提供给钢铁企业,剩余资源通过化学反应变成乙烯副产品,热电厂则把多余热力供给石化企业。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青山区现在已形成环环相扣的“三重循环”:企业内部清洁生产,构建“小循环”;企业间横向耦合,在生态工业园区实现“中循环”;区域内“三废”资源再利用,环保产业与不同工业体系对接,联结区外相关产业,谋求“大循环”。这“三重循环”不断扩大,节约资源和环境友好的“两型产业”链条也不断延伸。

  循环经济试点还青山区“青山绿水”

  在旧有企业之间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同时,青山还着力打造环保企业基地,形成雄厚的环保技术研发、治理、设备制造实力,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近年来,春笋集团、和平新墙材公司等多家环保企业,纷纷落户青山区,在“戴家山”安家。每年这些企业“吃掉”粉煤灰60余万吨,戴家山被逐渐削平。一度被粉煤灰填成了山的戴家湖再现水色,湖面正一天天扩大。在循环经济建设热潮中,“戴家山”又需要改回过去的名字“戴家湖”了。青山区政府还规划把戴家湖建成区内最大的生态公园。
  莫难说,是循环经济试点还给了青山区“青山绿水”。现在空气中水泥灰不见了,环境质量明显好转。人们也不再成天灰头土脸,脸上的笑容充满了阳光和希望。
  据介绍,去年,青山区削减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率分别是15.09%、24.71%和37.13%;空气质量优良率比上年提高7.1个百分点,达到了64.4%,环境空气污染指数比上年下降12个点。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