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商品流通:从凭票供应到扩大内需[图]
    2008-11-07    作者:叶奇元    来源:经济参考报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由于粮食供应紧张,我国长期实行限量供应政策。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粮票”逐渐取消。   1987年的天津市服装七厂,职工们在试穿出口的牛仔裤。改革开放之初,牛仔裤被认为“盲目模仿西方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2004年,北京金源时代购物中心。号称当时世界最大的单体商场。
  1983年美联社发的照片,一位年轻小伙与母亲共赏立体声收录机播放的音乐。   两名外国游客在北京秀水街购物。人们在观看奥运赛事的同时休闲购物,前门大街、秀水街人来人往,生意红火。    2008年的车展,汽车成为进入21世纪的中国人追求的时尚商品。

  30年对历史长河来说仅仅是弹指一挥间,但最近这30年我国人民生活的变化却令世界瞩目。就从商品来说,“全球各种名牌在中国都能买到”在30年前无疑是痴人说梦;而在今天,即使这句话可能有点“过”,但基本靠谱。
  商品是市场上买卖的物品,也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马克思《资本论》的第一章的题目就是“商品”,可以说一国商品的数量、质量和档次基本上反映了国民的生活水平。

凭票凭证的“穷年代”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花钱买商品是天经地义的,“购物票证”即使听说过也是完全陌生的东西。而经历过那段商品极度短缺年代的人们,对此却有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当时的人来说,票证是“第二货币”。没有票证,基本生活就没法保证。在某种程度上说,票证特别是粮票甚至比人民币还重要,因为有些农民出售鸡蛋等农副产品,不收人民币只收粮票。
  1955年8月25日,我国正式发行粮票,这一天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市镇粮食供应暂行办法的命令》。同年还发放了食用油票,此后又发放了布票、棉絮票、肉票、白糖票等。当年的“购物票证”名目繁多,几乎涵盖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鱼票、豆制品票、香烟票、针织品票、毛线票、鞋票、肥皂票、洗衣粉票、火柴票、家具券、手表券、缝纫机券、自行车券、电灯泡券、电视机券等,除此之外,就连瓜子、花生、豆腐、食盐等也都离不开票证,有些年代蔬菜也要凭票证供应。直到1980年前后,北京的冬储大白菜还是凭购货本供应,一级、二级菜是限量的,三级菜才是敞开供应。
  上世纪90年代初,笔者在采访商业部时,曾问过我国到底发过多少种“购物票证”,回答是许多票证是各省市发的,具体数字不清楚,大概有七八十种吧。最近看到山东省档案馆“票证特藏室”提供的数据:到1961年,市场凭票供应的商品,达到了156种。有的省市还发行过购物的“联合券”,券面上标有1、2、3……等十几个数字,由商业部门公布几号券可购买油、盐、糖、饼干、糕点、大豆、酱油等哪种商品,“联合券”的面积相当于32开的书籍。
  《经济参考报》在1981年10月19日刊登的《八大件的有关资料》对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照相机、洗衣机、电风扇的产量、需求量、普及率等数据进行了报道,其中电视机的普及率是每百户4.8台、照相机的普及率是2%。
  凭票购物,就是限量供应,就是因为商品匮乏。“购物票证”是我国计划经济、商品短缺时代的产物,20世纪80年代初,就有人预言,如果粮票和布票取消了,将会震动世界。
  随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神州大地掀起了震惊全球的改革开放浪潮。深圳特区率先在1984年11月1日取消一切“购物票证”,副食品全部放开价格敞开供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商品数量的增加,奠定了取消“购物票证”的物质基础,以北京为例:1983年停用购物券和布票、1984年停用牛奶供应证、1987年停用侨汇券、1991年停用食糖票,1992年停用肉票(猪、牛、羊)、蛋票、肥皂票、居民购货证。1993年5月10日,北京开放粮油价格,流通了几十年的粮票、油票、城镇居民粮食供应证宣布作废,“购物票证”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商品流通进行曲

  “每个商品的形态变化系列所形成的循环,同其他商品的循环不可分割地交错在一起。这全部过程就表现为商品流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31页)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商品的日益丰富,商品流通问题越来越突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获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施,极大地焕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农副产品的数量大幅增长,而当时以统购派购为主的流通体制环节多、流转慢、效益差的弊病就显得越来越突出。面对积压的农副产品,一些农民搞起了长途贩运,在当时这是典型的“投机倒把”。
  《经济参考报》在1982年7月7日发表了《长途贩运中药材算不算投机倒把?》,报道了铜陵县委专门召开有关部门负责人会议,就农民长途贩运当地传统中药材丹皮是不是投机倒把,进行了讨论。县委纪检部门负责人说,这是投机倒把行为!县工商局长说,他们已把四起贩运丹皮的事列为经济案件,但感到吃不准。有的同志认为,有些东西,国家不收购,农民总不能个个都跑出去卖。有少数人平时务农,农闲时出去推销。如果把他们作为投机倒把打击,农民会对政策产生怀疑,不满意的。会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稿件最后一句是:“会议结束时,县委要求各部门再下去调查,学习政策,下次开会决定。”
  如果说这篇稿件对于长途贩运是否为投机倒把还留有疑问的话,不到百天后的1982年10月13日,《经济参考报》在头版头条刊登的《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大有必要》,对农民长途贩运给予了旗帜鲜明的肯定,这是全国性主流报纸第一次对长途贩运的肯定。标题的引题为“允许‘二道贩子’推销商品 开放三类物资长途贩运”,副题为“长子县部分农民组成专业商品推销户,积极推销农副土特产品,促进了专业户、重点户生产发展,搞活了商品流通”。稿件最后说:“农民进入流通领域,促进了专业户发展生产,提高商品率;使农村商业形成一个以产促购,以购促销,以销促产的良性循环系统;在农村又开辟了一个新的生产门路,使农村中会经商的能人有了用武之地,为集体提供了积累,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这一报道发表后,收到大量的读者来信,相当多的表示,感谢你们给我们的“定心丸”。
  1985年2月27日《经济参考报》发表的“本报评论员”文章《破除片面认识 搞活商品流通》提出:“发展商品经济,必须大力发展商品流通。就商业工作来讲,搞活商品流通,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必须彻底破除一切不适应商品经济的陈旧思想、传统观念,明确树立市场观点、流通观点。”并针对“把分配式的流通看成社会主义商业的特征”、“把价值规律看成是可以在流通领域任意加以限制改造的东西”、“把流通领域的开放看成是‘自由化’”、“把商业收购看成是社会再生产的‘最终环节’”、“把给企业放权看成是对统一市场的冲击”、“把研究消费、引导消费看成是同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相对立的”等观点进行了分析和批驳,从理论高度明确了商品流通的本质。今天看来这些已是人人皆知的经济常识,在当时的影响力却是巨大的。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商品流通的发展。1986年《经济参考报》的《一个跑单帮的伊朗人》报道了一个伊朗裁缝到北京旅游,发现中国的轻工产品物美价廉,与德黑兰差价极大,于是在北京与德黑兰之间跑单帮,收入颇丰。1991年的《洋倒爷在红桥》则引用路透社的消息:“数百名东欧年轻人开辟了一条新的‘丝绸之路’,他们买上大批中国货,拉到西方去卖。”消息中提到的洋倒爷活动的“天坛自由市场”指的就是红桥农贸市场。他们最多一次购买300多公斤的珍珠项链,每条人民币5元左右的项链,在国外可卖到3美元。
  而在今年奥运会期间,由街边市场发展起来的秀水街,就接待了大批的各国元首、政要和著名体育明星,在8月12日至17日6天内,30年来的日客流量最高纪录被刷新5次,最高日客流量达到52028人次。奥运期间,秀水街的销售额将近4亿人民币。

商品变奏曲

  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世界瞩目的变化,1978年GDP总量仅3624亿元,2007年已达到246619亿元,年均增长9.7%,增长速度极为罕见。经济的高速增长使我国的商品和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有些商品笔者至今记忆犹新,“电视彩色板”是在黑白电视前,放块透明的三色塑料板——红黄蓝三个横格,就当作看彩电了;还有手表的彩色贴膜、衬衫“假领子”等都很畅销。到2004年我国的电视已进入了平板时代,平板电视是彩电行业继彩色电视取代黑白电视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
  1987年摩托罗拉在北京设立办事处,开始向国人推销俗称“大哥大”的模拟移动电话,价值1万多元的“大哥大”与当时人们的收入相比,无疑是天文数字,因此“大哥大”与其说是通讯工具,倒不如说是财富的名片。而如今我国市民手机的普及率,世界排名肯定名列前茅。
  1979年国家首次宣布允许私人拥有汽车,但那时的私家车多是跑运输的。
  1986年11月,上海第一辆“Z”字私人自备车牌照代码0001号诞生。而如今北京的私家车早已超过150万辆,在奥运期间采取了单双号限行的交通管制措施。著名的贵族车“劳斯莱斯”,2001年就在内地建立了专门的展示厅。
  我国商品市场的变化就更大了,改革开放前,全北京只有四个大型商场:西单、东风、隆福和百货大楼。商场条件还是很简陋的,百货大楼是四层“大楼”,其他三家还全是平房呢。1985年笔者首次到香港采访,“购物天堂”商品的丰富是意料中的,但商品市场的形式和规模却是出乎意料的,特别是称为“广场”的集购物、娱乐、餐饮、写字楼……的大型商场,楼层间方便的滚梯、装饰精美的商店、多种多样的促销方式,印象十分深刻;大型超市、便利店、专业店、仓储式商场也使我们耳目一新。
  1994年3月马来西亚零售商“百盛”的进入,超市在我国现身,随之“家乐福”和“普尔斯马特”等蜂拥而至,超市成为我们最中意的购物场所。目前,像北京“东方广场”这样的大型商场在各大城市已比比皆是,其功能、设施、商品的档次等都具有国际水平,在这些大型商场中,“路易威登”、“阿曼尼”、“夏奈尔”、“古奇”、“CD”等国际顶级时尚品牌随处可见。
  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商品市场和商品流通体制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发生的巨大变化:商品从短缺匮乏、凭票证限量供应,变成商品丰富、品种繁多;从统配统销到自由流通,从“保障供给”到“扩大内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新的消费热点不断涌现。
  商业企业形成了经营主体多元化、以私营个体为主的格局。改革开放前,国有和集体商业企业独家经营,销售额占全社会销售额的比重达到98%以上。现在,经营主体及其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商业企业中,民营企业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已超过了80%;商业网点星罗棋布、成片联网,为消费者提供了舒适便捷的购物环境。
  商业管理体制和宏观调控手段逐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从直接控制到间接调控,已稳步实行以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间接调控。商业形态从单一走向多种多样:百货商店、超市、便利店、精品店、品牌专卖店、仓储式商场、购物中心、邮购、网购以及城乡集市贸易、小商品市场等应有尽有,现代商业市场体系逐步建立。
  改革开放以来,商业的巨大变化,不但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实实在在地使人民生活获得了显著的改善。

背景链接

 

  1955年8月25日 国务院发布《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农村粮食统购统销暂行办法》。

  1979年7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一九七九年七月一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第一百一十八条:以走私、投机倒把为常业的,走私、投机倒把数额巨大的,或者走私、投机倒把集团的首要分子,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1979年 《中国青年》杂志发表《谈引导——从青年人的发式和裤脚谈起》:“头发的长短、裤脚的大小和思想的好坏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再后来美国大片《霹雳舞》登陆中国,紧身牛仔裤迅速成为“时尚青年”的典型服装。

  1983年2月21日 国务院批转《国家体改委、商业部关于改革农村商品流通体制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的通知》:改革农村商品流通体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维护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在保证完成国家统一计划任务的前提下搞活市场;坚持国营商业的主导地位,实行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减少流转环节的商品流通体制;调动国营、集体和个体商业的积极性,更好地为工农业生产服务,为城乡人民生活服务。

  1983年3月5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城乡零售商业、服务业的指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地逐步地进行了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经济结构的调整,城乡商业、服务业,特别是集体和个体的商业、服务业有了较大的恢复和发展。据初步统计,近三年来新增加集体零售商业、服务业网点三十七万多个,个体商业一百七十五万多户,安置了四百五十多万待业青年……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零售商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加上“左”的错误影响,思想不解放,集体和个体零售商业、服务业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甚至受到排挤和歧视……这是城乡经济生活亟待解决的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1992年10月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2008年1月15日 《国务院关于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对适用期已过或者调整对象已经消失,实际上已经失效的43件行政法规,宣布失效。《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1987年9月17日国务院公布,调整对象已消失,实际上已经失效。《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施行细则》,1990年8月9日国务院批准,1990年8月17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令第3号公布,调整对象已消失,实际上已经失效。

  相关稿件
· 聚焦新时期农村改革 2008-11-06
· 欧盟成员国财长:全球金融改革应强化监管力度 2008-11-06
· 改革定价机制与降低油价同样重要 2008-11-05
· 准确把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 2008-11-04
·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4% 2008-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