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速配”援助为就业带来了什么
    2008-07-17    本报记者:杜源江    来源:经济参考报

  今年3月下旬,广西南宁市正式启动一项“就业援助呼叫”系统,这种类似于“速配”的求职方式,在帮助就业困难人员获得岗位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南宁市劳动部门向社会承诺:只要求职者不挑不拣,一般三个工作日就可以帮助他们实现上岗就业。

尝试:“速配”式就业援助

  这个“就业援助呼叫系统”最基本的环节实际上就是“热线”与“速配”,求职者先拨打12333专线电话至系统中心平台,工作人员获知求职意向后迅速将求职信息转至相关城区的街道、社区,那里的劳动保障工作机构会在空岗信息库中进行查找和配岗。
  南宁市社会和劳动保障局办公室副主任路焕介绍,这一系统背后必须依托庞大的就业信息数据库,最核心部分是“就业困难人员基本信息数据库”和“空岗采集筹备数据库”,系统中心平台帮助求职者找到配岗信息后,街道或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工作人员会协助联系用人单位与求职者见面,一旦达成意向即可上岗就业。另外,若双方未能谈妥,可以为求职者进行二次配岗。
  记者了解到,目前就业援助呼叫系统重点针对就业困难人员提供服务,主要对象是八类人群:持《失业证》的“4050”人员;持《再就业优惠证》且未享受过优惠政策或未就业人员;单亲家庭人员;夫妻双双下岗人员;双代下岗人员;领取城市低保并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人员;复退军人中的下岗失业人员。
  在系统开通之前,南宁市经过摸底调查已确定约1.4万人符合受助对象标准,他们的个人资料信息已全部录入数据库。统计显示,从3月28日就业援助呼叫系统启动至4月30日的头一个月里,中心平台共计接听咨询、就业求助电话2542个,其中有效求助电话246个,成功援助81人,19人尚在面试洽谈中,同时有146人还需要二次配岗。

“挑”还是“被挑”

  尽管这一系统使得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获取和对接更加通畅、更有针对性,大大提高了效率,但头一个月统计中246个有效求助电话中有146人还需要二次配岗,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求职者一次求职未能成功,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思考。
  “‘不挑不拣’是短期内实现就业的前提,”就业援助呼叫系统中心平台工作人员李琳分析,“一次配岗成功率还比较低,实际上一部分求职者尽管就业困难,但少部分人不满岗位、不满待遇等挑挑拣拣的现象确实也存在。”
  对这些就业困难人员来说,很多时候已经轮不到他们去挑挑拣拣,年龄和技能带来的竞争压力让他们一开始就处于“被挑”的劣势。来自南宁市鲤湾社区、现年50岁的王乐(化名)是首批获得就业援助的人员之一,自从2001年下岗以后他的求职经历波波折折。
  李琳认为,很多求职者“被挑”落选往往有三大原因:“一是求职者普遍年龄偏大,没有掌握用人单位所需必要技能;二是部分求职者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上夜班等规定,或是上班地点距离家庭过远等;三是求职者待遇期望较高而用人单位无法满足。”

就业援助并非“最后的稻草”

  就业援助呼叫系统开通后社会反应良好。从拨打12333热线到签订劳动合同,王乐只用了两天时间。而在就业援助服务计算机系统的终端上,受理时间超过24小时的求助对象信息自动亮起红色,大量的求助需求让工作人员忙个不停。
  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压力一直存在。记者从南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了解到,截至今年4月30日的2542个咨询求助电话中,还有1028个“无效求助电话”。有关负责人解释说,这1000多求职者有大学毕业生,也有农民工,但他们目前还未能纳入系统既定的八类就业困难人员范围。
  一些人士也有另外一种担心:一些就业困难人员是否会因此过分依赖这一系统而“躺下睡觉”,把就业援助当作“最后一根稻草”。据介绍,实际上系统目前储备的岗位信息只是侧重于对八类人员更有帮助,目的在于帮助他们获得较低门槛的就业机会和一定的收入来源,很多情况下是一种过渡安排。
  “阶段性就业困难人员可以得到一定缓解,但要获得理想的就业岗位和收入,这并不是长久之道,对长期依赖、反复求助的人员系统也将加强识别。”路焕说,“当然随着系统的逐渐丰富健全,援助对象的范围有望扩大。”

  相关稿件
· 灾区就业援助号角吹响 2008-07-14
· 成都市:还剩余近十万个就业援助岗位 2008-07-14
· 鼓噪就业率不如打造就业力 2008-07-11
· 江西省出台措施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 2008-07-08
· 如何看待当前的就业形势? 2008-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