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门头沟区:支付"生态成本" 赢得科学发展
生态建设调查
    2008-06-13    本报记者:邹云 杨青 唐召明    来源:经济参考报

  经过多年环境治理,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永定河段水质明显改善。从2006年起,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越来越多的白天鹅在这里栖息落脚。本报记者:唐召明 摄

  围绕“绿色奥运”和“新北京”目标,北京市近些年痛下决心对各区县发展重新进行功能定位,在18个区县中明确了6个区县为生态涵养区。其中,曾被称为“飞出来的麻雀都是黑的”的北京市煤炭主产地门头沟区,为改善首都生态环境,打造京西绿色屏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转变发展方式,初步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涵养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一盆火”到“一片绿”

  历史上的门头沟曾是全国五大无烟煤产地之一,有北京的“一盆火”之称。但是长期的矿业开采,导致生态破坏严重:因煤炭开采形成了45平方公里的地下采空区;沙石矿开采形成了长约8公里的大沙坑,最深处达40米;矿石开采造成山体破坏12平方公里。据专家测算,全区仅需要修复的生态破坏面积达200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14%。
  随着生态环境危机的加剧,门头沟区的资源能源消耗型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特别是2005年初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将门头沟定位为生态涵养发展区以后,门头沟区委、区政府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要保护好首都的生态环境,更好地服务首都发展大局,必须实施生态建设,彻底改变以采掘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几年来,门头沟区对不符合功能定位和影响环境的资源性开采行业进行了清理整顿,关闭了全区98%的乡镇煤矿(共计264家)和86%的非煤矿山(共计134个)。39家砂石企业和28家石灰土窑也全部关闭。在此基础上,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9亿元,实施生态建设工程83项,着力构筑“生态治理、生态修复、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并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
  几年的努力使门头沟昔日的荒山秃岭、裸石沙坑,开始呈现出绿树成荫,流水潺潺的新景象。据统计,门头沟区空气质量二级及二级以上的“蓝天”数,已经从2004年的49%,迅速提高到2007年的66%;永定河水也于2007年达到了三级饮用水的标准;多年不见的白天鹅也开始成群地在永定河面上悠闲地游弋。2007年5月,门头沟区被科技部命名为“国家生态修复科技综合示范基地”。

从“牺牲环境求速度”到“牺牲速度保环境”

  在过去“靠山吃山,有水快流”思想的指导下,门头沟的黄(沙)、白(石灰)、黑(煤炭)产业非常发达。门头沟也因此在北京远郊区县中GDP多年增长最快。据统计,在门头沟区仅单纯的采掘业,不包括其衍生的运输、餐饮等服务业,每年创造的产值平均占到全区GDP的40%以上。
  与此同时,门头沟也被采挖得百孔千疮,采空区、砂石坑、裸露山体随处可见。更重要的是这种单一产业结构,使地区经济在增长方式上形成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突出问题。矿产资源加速衰减,开采成本越来越高。这种资源依赖型产业结构,为地区经济繁荣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给地区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应和制约因素。
  在北京市的统一规划下,门头沟人开始转过身来抓生态修复、生态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关闭矿山在短期内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立竿见影,农民收入明显减少,还要投入大量资金修复矿山。在传统的政绩观者眼里,这完全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尽管如此,门头沟的领导者们旗帜鲜明地喊出了要HDI(人类发展指数)不要“黑色GDP”的口号。
  “宁可牺牲经济发展速度也要保护好环境”,换来的是巨大的生态效益。近几年来,门头沟通过全面实施国家水土保持、京津风沙源小流域治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和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四大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79.2%;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15平方公里,退化土地治理率达81.1%;矿山土地治理面积13093亩,矿山土地复垦率达57.83%,受保护地面积占到全部陆地面积的49.7%。
  社会效益也同样明显。通过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全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92.52%、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6%、城市气化率达到93%、城镇固体废物处理率达到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9.57%。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得到明显提高,居民消费逐渐趋向“绿色消费”,全区逐渐形成了人人关心环保、人人参与环保、人人支持环保的良好氛围。

解决好“两个替代”才是长久之策

  大量矿山的关闭,既影响了农民收入又影响了生活能源。如果不解决“替代产业”和“替代能源”两大问题,农民还会私挖盗采,或者上山砍树,山区生态环境很有可能遭到新一轮的破坏。
  门头沟的决策者们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除了在生态修复、生态治理和生态保护中有意识地与当地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开发结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外,还大力培育“替代产业”,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
  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重点建设京白梨、樱桃、香白杏、盖柿、苹果、薄皮核桃等六大特色果品种植带为主的生态农业区。京白梨、樱桃、薄皮核桃名列全市9个“惟一性”产品之列。山区“一村一品、一沟一品”的特色种植结构初步形成。大力发展绿色养殖,扩大肉鸡养殖、养蜂、食用菌发展规模,建起了六个优质食用菌种植基地。积极推进玫瑰、芽菜、杂粮等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发展林下经济,鼓励扶持企业和个人开展特色旅游商品研发、技术升级和品牌创建。
  着力培育以旅游业为主导、多点支撑的生态产业体系,推动乡村旅游业不断发展。建成农业观光园区25家,扶持发展民俗旅游接待户723户,其中市级民俗旅游接待户289户,建成9个市级民俗旅游村。爨底下村、灵水村、琉璃渠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成为京郊旅游新热点。2005年以来,全区共计接待游客743.7万人,实现旅游收入7亿多元。
  探索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之路。积极探索了生态修复与生态产业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将修复后的废弃矿山、旧灰窑、采石场建成了休闲公园、特色种养殖基地。在斋堂、清水两镇将煤矿废弃地生态修复与当地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开发结合。在妙峰山镇将采石废弃地生态修复与生态旅游紧密结合。潭柘寺镇将废弃石灰矿生态修复成了游人休闲健身的娱乐场所。
  为了解决群众的生活能源问题,区里多策并举发展太阳能、沼气等“替代能源”,实施“农村亮起来、农家暖起来、资源循环起来”三项工程,加快农村新型能源推广。今年,区里把发展天然气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门头沟的天然气使用进入快速发展期。为解决山区群众生活能源问题,区里正在探索货币补贴方式。
  据门头沟区区委书记伊欣欣估计,门头沟要彻底告别依赖资源性产业发展的模式,真正走上生态涵养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道路,还需要5至10年的时间。“尽管路还很长,也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我们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相关稿件
· 江西省鄱阳县将进行“生态渔村”建设 2008-06-06
· 灾区复苏不可忽略文化生态重建 2008-05-29
· 创新“生态系统”催生国际金融中心 2008-05-20
· 西部地区生态开发展现壮阔美景 2008-05-16
· 联合国生态工业园经验在中国“落地开花” 2008-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