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把村民放心上,村民就会把我放心头。
    2008-04-10    记者:王立武    来源:经济参考报
  新华社合肥4月9日电 “阳干村165户,645人,党员23人;
  青壮劳力外出打工的195人;村里‘五保’老人有四位,其中两人今年已经79岁。去年全村人均收入6105元。村集体所有的一座水库、一个碾米厂,年租赁收入2.5万元……”在黄山市休宁县溪口镇阳干村任职的大学生周晓玲对记者报出的一串串数字,让在场的村支部书记汪佩玲都有些惊讶。
  黄山市290多名大学生进村已将近一年时间。记者近期在黄山市采访时了解到,走进山区的大学生们已经逐渐适应了农村生活,并在工作岗位上日益成熟,他们的工作热情受到村干部、村民以及组织部门的肯定。最重要的是,一些大学生已经对农村和农民产生深厚的感情。
  小周坦言,自己从小生长在皖北,对皖南的农村一点也不了解,最让她犯难的是听不懂村民们的徽州方言。她刚到村里工作时,村民们也直撇嘴,一个刚毕业的女娃娃能做些什么?
  为了尽快“适应水土”,清晨和傍晚,村里哪儿人多她就往哪儿跑,逢人先打招呼,既学听方言又和村民打成一片。除了村委会的日常工作外,小周尽量多揽活儿:担任村图书室的管理员、广播室的广播员、卫生监督员。每周还跑到20多里外的镇政府两三趟,从网上下载些农民爱看、有益的卫生知识、农业科技信息,布置在村里的科普宣传栏。
  汪佩玲说,村民们很快就喜欢上这个整天笑呵呵的女“村官”:看到周晓玲在村头村尾带头捡垃圾,大家开始自觉注意公共卫生;只要一天在广播里听不到小周的声音,就有不少人要到村委会打听她去哪儿了;到村图书室里看书的人越来越多;科普宣传栏前常常挤满了人。
  休宁县人事局肖鲁鸣说,周晓玲的成长过程基本是循着“调整工作心态——熟悉村情民情——积极投入工作——受到认同接纳——增强工作信心”的轨迹,在进村大学生中具有代表性。
  按照黄山市委及各区县委的相关规定,大学生村干部要对每天的工作进度、工作成效进行详细记录,经所在村党支部书记审阅签字后,按月上报乡镇党委记录备案。大学生村干部每周还要走访一户低保、“五保”或生活困难群众,了解他们所想、所需、所盼;每周走访一户致富能手或乡土人才,了解他们脱贫致富的门道。
  黄山市建立了针对进村大学生的帮扶工作机制,为每个大学生村干部确定一名包村的乡镇党委委员或村党支部书记对其进行辅导,通过“一老带一新”的方式,让他们尽快熟悉农村工作。
  如今,每天都有村民悄悄往周晓玲的宿舍门口送最新鲜的蔬菜;刮风下雨的夜晚,还有大嫂、大娘争着给她做伴……
  “只要我把村民放心上,村民就会把我放心头。”周晓玲说。
  相关稿件
· 西班牙:家庭旅馆遍布城市乡村 2008-04-09
· 在北京农村体验节能生活 2008-04-03
· 北京社科院:奥运加速北京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2008-04-02
· 井村雅代目标:中国花样游泳争取进前三 2008-04-02
· 海南"医保药"被收购销往农村或黑诊所 2008-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