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荔枝浓缩汁加工厂的工人正在分拣荔枝。荔枝深加工被认为是解决荔枝销售的主要出路。梁思奇
摄 | 荔熟时节,记者在有“广西黑叶荔第一镇”之称的钦州市新棠镇看到,当地漫山遍野的荔枝树果实累累,即将进入采摘期。当地果农介绍,今年荔枝大丰收已成定局,产量估计超过最高产量的2004年。 2004年是广西荔枝的“滑铁卢”,记者当年在公路旁曾拍下照片:一个守在公路旁两筐荔枝前的农民,旁边的牌子写着:每公斤0.1元。这一价格还抵不上从山上采摘荔枝挑到山脚的成本。一些农民宁愿眼睁睁看着荔枝在树上烂掉,或者用荔枝喂猪,还有不少人将好不容易长起的荔枝树砍掉。 今年的荔枝会不会再度上演2004年的悲剧?热带水果如何跳出“果贱伤农”怪圈?
弱不禁风的“弱质产业”
满山遍野的红荔,给农民送来的阵阵荔香中含着苦涩。 荔枝是典型的热带水果,热敏度高,成熟期短,只有短短20天左右,20天内如果不能及时采摘,就会烂熟掉落;而采摘后的鲜荔枝,有“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四日色香味俱去”的特点,保鲜困难,贮运条件十分苛刻。 尽管今年荔枝丰收已成定局,但水果部门和果农却忧心忡忡。黄全辉说,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请不到人工成为每年荔枝采摘和运输的难题。今年进入6月中旬后新棠镇每天需要5600名劳动力,而目前估计本地只能解决一半。“由于劳动力年龄、素质参差不齐,很难按标准化要求干活,客商采购要分等级,如出口的鲜果要求规格统一,每公斤数量在46个以内,但果农和采摘工人采果和装运贪快,习惯于将大果小果、好果差果一齐装车。” 据了解,目前广西荔枝销路主要有三块,一是鲜果出口,但由于规格要求高、各种条件苛刻,同时受保鲜技术限制,目前仅占少量。据有关资料,我国从2000年起出口鲜荔枝,年出口量约一万吨左右,而广西以往每年只有200吨(不含经外省出口部分);二是供应国内鲜果市场,这是目前最大的一块。以新棠镇为例,今年约4.4万吨流通的荔枝中,按已达成的销售意向,三万多吨供应国内鲜果市场,每年到新棠镇采购的客商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市,荔枝价格基本由这一块的采购情况决定;三是进厂加工,目前加工业发展滞后,基本停留在罐头、干品、蜜饯、果脯等老品种,档次低,品质差,数量越来越萎缩。 我国目前只有南方少数省份可以种植荔枝,由南到北按海南、广东、广西、福建顺序进入成熟期。对于果农来说,短短20天左右的成熟期内,影响价格的变数实在太多,突发的病虫害、气候变化、找不到劳动力、运输受阻都可以造成“致命伤”。2004年,3月份开花期长时间阴雨,5月后提前到来的燠热天气,使得早中迟熟品种挤到一起上市,短时间内供过于求,物稠价跌,加上公路治理超载,运价飙升,运力锐减,尽管7月1日后广西紧急开通“绿色通道”,但为时已晚,造成当年不少果农血本无归。 李云昌说,钦州市今年估计荔枝产量达16.7万吨,占广西的46%,产量多,销售压力大,加上受到实施“零关税”后越南、泰国等东盟国家水果的冲击,如果流通不畅,有可能出现2004年丰产歉收、果农亏损的情况。“过去说‘果子好吃树难栽’,现在种果育苗、嫁接、除虫防病都不难,甚至连荔枝大核变小核喷一种药就能做到,而怎样把果卖出去才是大难题。”他说。
谁来破解热带水果销售的“瓶颈”?
近日,广西最大的浓缩汁生产企业“果香园”与钦北区水果局签订合同,以保底价1.2元至1.8元/公斤敞开收购荔枝。在签约现场,一些种植大户兴奋地告诉记者,现在等于吃了“定心丸”。 “果香园”董事长黄辛介绍,“果香园”去年开发的浓缩荔枝汁供不应求,受到欧美等地大饮料企业的青睐。“有了保底价,农民就有底气与果贩讨价还价,一旦市场价格下跌还有工厂兜着,不会血本无归。”
黄辛说,提高农产品“寿命”,是规避市场风险、解决农产品销售的根本出路,牛奶制成奶粉,猪肉制成火腿都是这样。解决荔枝销售的关键是保鲜和深加工。他设想,如果按广西680万亩荔枝、龙眼种植面积,每亩每年政府补贴10元,就能配套建立数百个冷库,解决荔枝的急冻冷藏问题;再加上对生产浓缩汁的深加工生产线的补贴,就能起到短时间内大量消化荔枝的效果。“深加工业对鲜果起着托市作用,保障农民增收。如果只是以供应市场鲜果作为出发点,水果种植过剩几乎无时无处不存在,也是农民永远摆脱不了的梦魇,目前一些地方片面强调‘一乡一品’甚至‘一村一品’,没有与加工配套,只能在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圈子打转,形不成产业化。”他说。 到法国考察过农业产业化的李云昌说,法国的葡萄酒业十分发达,原因在于葡萄种植与加工的一体化,种植主同时是工厂的股东,每年根据葡萄酒的销售情况确定种植数量,不会发生过量种植造成跌价的现象。“如果中国的荔枝、龙眼业也能建立这样的生产关系,农民就真正摆脱受市场摆布的命运了。”他说。 “饮料一瓶卖多少钱?荔枝被称为果中之王,我搞了20多年荔枝研究,推广了大量品种,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这么好的荔枝,每公斤卖不到一块钱,我的心都在滴血。”李云昌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