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索斯比拍卖行,拍卖师在拍卖中国清代瓷器。本报记者:谢秀栋
摄 |
为期三天的中国清代商船“海捞瓷”拍卖1月31日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结束,最终7.6万件瓷器拍出300万欧元,高出原来估计的200万欧元的总价。
索斯比荷兰分公司总经理马克·格罗说,“我们对这个结果相当满意,拍卖结果显示,收藏界对中国清代瓷器非常看好。”这次为期三天、前后共五场的拍卖会,吸引了大约200多位来自欧美和亚洲的收藏者。但与以往中国艺术品拍卖场面不同的是,这次参加拍卖的多是欧美人士。
拍品之多可以让藏家开个茶馆
根据推测,这些基本上针对西方日用市场的陶瓷,多是成批的杯、盘、碗、碟,仅这次拍卖的分类就有一个拍品有上千件小碟,批量出售使之在“稀缺”这个特性上不占优势。
在拍卖会上,记者见到了来自上海的藏家严先生,他开玩笑说,如果有哪位藏家愿意拍几套数量大的茶杯、茶碟,开个收藏家茶馆倒是不错的选择。
索斯比拍卖行把这批瓷器中一个标号为494的方形青花瓷盒定为此次拍卖的重量级,估价为1万到1.5万欧元。但严先生分析说,这个方盒器形确实稀缺,不但在这次拍卖会上是唯一的,在其他拍场上也很少见到。四面的人物山水画工也很不错,但他分析,从结构和使用功能上看,从方盒的结构、尺寸和内壁没有加釉等几个方面看,这个方盒原本应该是有个盖子的,缺了盖子会对它的拍卖价格产生影响。
另外一对21.5厘米高的青花釉里红花瓶每个标价在3000到4000欧元,瓶子图案为岁寒三友,瓷瓶总体器形完好,只是其中一个瓶口有几处“伤”,应该说是物有所值。但行家分析,这对瓷瓶的釉里红填色不太饱满,对价格会有影响。
行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次拍卖对于那些专门对中国古代外销瓷感兴趣的人来说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机会,因为瓷器中不少有很明显的“客货”特色,在图案和器形上都十分明显。
“外销瓷”更受外国人青睐
索斯比拍卖行此次拍卖了约7.6万件中国清代民窑青花瓷器,这些瓷器是越南于1998年和1999年从一艘在海底沉睡了近300年的中国清代商船里打捞上来的。从形状和图案来看,它们显然是为欧洲普通家庭日常使用而生产的,多为批量生产的杯、盘、碗、碟,部分瓷器上有雍正年间款识。
曾经在索斯比荷兰分公司担任中国艺术部主任的马凤春女士说,“中国人对这种出口瓷的收藏兴趣不大,这些瓷器欧美人更感兴趣。”索斯比拍卖行的公关兼市场部经理黛安娜说,“我们也没有预料到拍卖会如此成功,看来,300年前中国商人准备运到欧洲的瓷器是‘产销对路’。”
黛安娜还说,索斯比拍卖行把这次拍卖的地点选在阿姆斯特丹进行也是个明智的决定,因为按照专家的推测,这些中国清代瓷器的目的地本来就是欧洲,甚至可能就是阿姆斯特丹。
这次中国“海捞瓷”的拍卖似乎凸显了中国和西方藏家对古瓷,特别是“海捞瓷”在审美上的差异:中国人更喜欢品相完整、画工较好、图案有故事或寓意美好的瓷器;而西方人似乎更看中在该拍卖会上卖出瓷器沉船本身的故事。
一些在不少中国人看来像一堆残片或垃圾的“海底雕塑”备受西方藏家的追捧。第一场拍卖的第七号“海底雕塑”是半只陶罐和一摞黏到一起的残次茶碗,拍品估价在300到700欧元之间,但一路竞购,最后竟然以3500欧元被一个电话委托人买走。当然,一些中国藏家看好的青花瓷、青花釉里红花瓶等价格也卖得不低。
“海捞瓷”文物价值大于收藏价值
虽然越南考古界和索斯比拍卖行都对外宣称,这批中国清代沉船瓷器保存“出奇的完好”,但行内人士分析,这批“海捞瓷”的文物价值大于收藏价值。
由于历时280多年的海水侵蚀,加上商船当时遇难以及后来渔民拖网打捞造成的破坏,不少瓷器都多少有些破损。那些保存完好的瓷器,釉色光泽也受到破坏。
来自上海的严先生说,中国藏界对古代瓷器的要求似乎比别的东西更加苛刻,年份、品相、器形、纹饰、款识和稀缺程度等诸多因素都很重要,都共同构成瓷器的价格。这些瓷器不是宫廷用瓷,关键它们又是出自民窑的“客货”,也就是现在人们说的“外销瓷”,在器形、图案上更适合西方人的口味,从制作工艺上也不属高档产品,这就决定了它们价格不可能很高。
专家考证,这批青花瓷本来是运往欧洲的。沉船被认为是从广州驶往印度尼西亚的巴达维亚(今称雅加达)途中沉没的,本来这艘船打算在巴达维亚销售一部分瓷器后继续行驶。瓷器上出现了很多关于欧洲的图像,包括迷人的风景和穿着欧洲服饰的人。其中,荷兰的著名度假胜地席凡宁根和瑞典的哥德堡都在瓷器上出现。而杯子的形状更是欧洲风格的。而这些瓷器中大多都和饮茶有关,当时用瓷器喝咖啡风靡欧洲。
从一些黏连在一起的瓷器来看,专家推测沉没在南海的这个货船很可能是因为船上失火遇难的。根据推测,这艘中国商船因甲板起火沉没,大火令部分瓷器在极度高温中融化而黏在一起。索斯比拍卖行中国艺术品专家卡若莱·舒尔顿女士也强调,从这个商船打捞上来的瓷器等物品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制造”对欧洲的影响。
穿梭在阿姆斯特丹市中心的明镜大街这个著名的古董街林林总总的店铺里,老板、伙计多数讲的是荷兰语、德语或法语,但见到对青花瓷感兴趣的客人,他们会很认真地告诉你,这个盘子是康熙年的,那个花瓶是万历年或雍正年的,更在行的,甚至还要给客人讲一下中国出口欧洲瓷上的一些故事。
有人甚至把这个商船比作一个“时空隧道”,从中可以看到数百年前中国人与西方和东南亚文化和贸易往来的景象。
相关链接:沉睡海底300年的中国瓷器重见天日
清雍正年间,一艘装载着大量景德镇瓷器的中国商船,因甲板起火而沉没,沉没地点位于今越南金瓯半岛南端海岸270米深的水下。
1998年初,越南当地渔民在捕鱼时意外发现了一些瓷器碎片,继而发现部分保存完好的瓷器。消息不胫而走,引来当地渔民纷纷打捞。此事被当地媒体曝光,引起越南政府的重视,他们组织了全面打捞并追回渔民所得器物。
这批“海捞瓷”中包括青花茶具、瓷盒和彩釉人像等,品种繁多。从形状和图案可看出,这批瓷器专为欧洲市场特制,部分瓷器上还有“雍正年制”的落款,其中大部分瓷器都产自中国赫赫有名的瓷器重镇景德镇。据专家考证,这批青花瓷本来将被运往欧洲,但商船在从中国广州驶往印度尼西亚巴达维亚(现称雅加达)途中遭遇大火沉没。
打捞队伍由潜水员、文物保护人士和学者等组成,受恶劣天气、强大水流和技术问题的影响,打捞工作持续了两年才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