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记者最近在位于三峡工程下游的长江荆江河段调研了解到,近三年来,由于受三峡水库蓄水后清水下泄的影响,荆江河段堤防崩岸险情较过去明显加剧,几乎所有河段滩岸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崩塌,严重威胁堤防安全,影响长江防洪。
崩岸加剧急需整治
长江横贯湖北省东西,流程1041公里。自枝城以下,两岸筑有堤防,汛期江水常高于堤内地面数米至十余米,常有汛情发生,特别是长江荆江河段,更是防洪的重中之重。而沿江两岸的堤防,是防洪保护区内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屏障。
然而,由于荆江河段的堤防多是沙石结构,极易发生崩塌险情。湖北省水利厅提供的数据显示,1998年以前,荆江河段崩岸险段长675公里,其中尚未守护的崩岸险段长216公里。之后,国家实施了长江堤防建设,基本上控制了荆江河段的重点崩岸险情。
湖北省荆江市长江河道管理局总工程师杨维明介绍说,自2003年6月三峡工程蓄水后,荆江河段的崩岸险情较蓄水前发生的频次明显增多,崩长明显增加。
据统计,三峡工程蓄水前的2001年至2003年,荆江干流河段年均崩岸19处,年均崩长9.99公里;荆江支流河段年均发生崩岸险情28处,年均崩长5.2公里。三峡蓄水后的2003年至2005年两个年度,荆江干流河道已实施护岸工程的河段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崩凹、吊坎等新的险情,部分尚未守护段也出现新的崩岸,发生较大崩岸险情68处,年均发生崩岸险情节34处,年均崩长达33.6公里,分别为蓄水前两个年度的1.8倍和3.4倍。
荆江支流年均发生崩岸44处,年均崩长达15.8公里,分别为蓄水前两个年度的1.6倍和3倍。杨维明介绍说,2006年度,长江荆江河段的崩岸险情依然十分严峻,共有58处崩岸险情需要整治,其中有22处重点险情处急需整治。
“清水下泄”是直接原因
长江水利委员会的水利泥沙专家调查分析认为,造成长江荆江河段崩岸险情明显增多的直接原因是三峡水库蓄水后清水下泄引起的。
根据荆江河段主要控制站枝城、沙市、监利三站的原型观测资料初步统计,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在荆江河段来水量基本相当的情况下,来沙量和含沙量却大幅减少,清水下泄造成荆江河道冲刷量增大,河床大幅冲深下切,引起岸坡变陡而失稳,导致滩岸坍塌。
根据荆江河道固定断面实测资料分析,长江宜昌以下河道的冲刷已发展到下荆江。三峡水库蓄水后至2005年10月,荆江断平滩水位河槽冲刷量约为3.02亿立方米,其中枯水位河槽冲刷量约为2.18亿立方米,河床平均冲刷深度超过0.5米。
专家们认为,清水下泄对荆江河段堤防的影响将长期存在。根据长江科学院初步研究成果,三峡水库蓄水运用30年末,宜昌至城陵矶河段预测总冲刷量为14.47至15.12亿立方米左右。
宜昌至太平口河段预计冲刷1.14亿立方米,河床平均冲深0.45至1.05米,需要10年时间完成冲刷;太平口至城陵矶预计冲刷13.97亿立方米,河床平均冲深2.88至4.57米,其中上荆江河段太平口至藕池口需要20年时间冲刷才能基本达到平衡,下荆江藕池口至城陵矶30年后仍将继续冲刷。
考虑至三峡水库上游金沙江溪落渡、向家坝、白额滩、乌东德和嘉陵江亭子口等水库电站的陆续建成以及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荆江河段的来沙量还将进一步减少,荆江河段的实际冲刷周期将比预测结果更长。
清水下泄对荆江河段的影响还存在不确定性。目前对荆江河段冲刷的计算预测是建立在历史的、现有的水沙条件上,随着三峡水库上游干支流水利工程的相继建成,三峡水库上游来沙将更为减少,而且持续几十年,必将对荆江河段的来沙量产生诸多不确定影响。随着来水来沙条件的改变,其冲刷时间、范围、强度也不确定。
同时河床冲刷下切,河道水位降低,必然引起荆江构滋河、虎渡河、藕池河、调弦河四口分流分沙和洞庭湖区水沙条件及江湖关系的调整变化,从而对江湖演变和防洪体系布局产生影响。此外,由于自然和人工边界条件的作用,虽然荆江河段河床演变的规律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但局部河势的调整将不同程度的存在。
给解决崩岸险情支三招
湖北省水利厅副厅长郭志高表示,三峡水库是一座集防洪、发电、航运于一体的特大水电枢纽,效益巨大。然而,三峡水库清水下泄引起的崩岸险情,势必对长江堤防特别是荆江河段堤防安全造成长期影响,应引起国家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措施加以研究和整治。一是加强观测和研究,为河道治理和河势控制提供资料和依据。二是建立应急抢护机制,从预报、财力、物力及组织实施等方面制定崩岸险情抢护应急预案。三是尽快实施长江荆江河段河势控制应急工程,避免出现重大崩岸险情和较大河势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