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看美国]超常打折使"黑色星期五"魅力不减
    2008-12-02    本报记者:刘洪    来源:经济参考报

  金融危机席卷美国,也使被认为是黄金消费日的“黑色星期五”更具指标性意义。“黑色星期五”今年是11月28日,从这天起,美国人开始圣诞大采购,而商家记账时红色表示亏损(即“赤字”)黑色则寓意盈利,所以“黑色星期五”意味着财源茂进。

打折成风促销售

  在这个美国“最大折扣、最长消费时间”的日子里,最有意义的一道风景,就是子夜时分的热销场景。在华盛顿附近的一家大型外卖场,不少商家提前到星期四晚10时左右就开门,打出的折扣也让顾客血脉贲张:6折不稀奇,5折也一般,很多商品甚至3到4折就能拿到。平时一件60美元名牌T恤,现在可能也就25美元甚至更少。
  尽管遭遇金融危机,但许多商店内都是人流涌动,不少商家最后不得不限制入店人数,出来一位顾客,再放进一位顾客。尽管如此,等候结账的顾客长龙比比皆是。即使是在Burberry、Coach等奢侈品店,依然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以至于晚到的人群需要排队等待1个多钟头才能进店购物。
  金融危机当然对美国社会构成了严重的影响,失业率上升、经济持续下降是客观事实。但或许也正如他们所说的,必须理性看待这场危机。从“黑色星期五”的顾客爆满看,作为推动美国经济主动力的个人消费,似乎还未遭到危机的致命打击。
  数据似乎证明了这个观点。专门跟踪当天销售情况的“购物者跟踪”公司(Shoppertrack RCT)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黑色星期五”美国消费额达到了10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或许这可能是金融危机下的“回光返照”,或许事情未必就像想象的那么糟。

信心危机大于金融危机

  今年的“黑色星期五”也发生了多起悲剧:在纽约长岛地区一个沃尔玛超市,一名员工不幸被清晨蜂拥而入的顾客踩踏而死;在加州一个玩具店,两名男子因争夺一特价玩具彼此开枪对射,结果同归于尽……
  此类情况引起媒体的关注。《纽约时报》引述消费心理学家的话说,这种疯狂状况是“当前局势的一个信号”。担任一家消费顾问协会负责人的沃尔特·洛布则表示,每逢“黑色星期五”,沃尔玛门前都会出现购物狂躁,但今年的情况“显示人们正变得不正常”。
  媒体普遍认为,正是因为金融危机,许多人都倾向于购买特价品,以难以想象的打折价得到平日因价格因素可望而不可及的商品,对普通百姓来说是机不可失、势在必得,因此也导致一系列纠纷发生。接受采访的美国民众大多表示,将在今年压缩消费开支。那么,在“黑色星期五”用更少的钱买到更多物有所值的商品,可谓物质、精神双“丰收”。
  其实,金融危机发展到目前地步,更多的是一次信心危机。美国一位金融学教授就对记者解释说,并不是美国人就一定没钱消费了,只是因为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人们受制于谨慎心理,自觉不自觉地压缩了消费开支。这其实跟经济学中的通胀预期类似,在通胀高涨的时候,人们通胀预期更高,由此进一步推动物价上涨。如此推理,一旦情况出现转折,事态就会迅速好转。但关键是,什么时候才能出现这种关键性的转折?

华人释放强大购买力

  在许多美国商店,不少产品都是“中国制造”;在涌向商场的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也都是亚洲人,其中绝大多数应该都是华人。在一些诸如Coach、Ralph Lauren的名牌店中,十个顾客中,有六七个都是中国人。
  华人在美国买“中国制造”,一个原因可能与在美华人颇为勤奋、收入颇高有关;另一个原因,就是许多华人,比如留学生等,其实与中国经济紧密相连,中国经济虽受到金融危机冲击,但仍保持较快增长,这使得华人对未来经济的信心较普通美国人更高一点。
  但更主要的原因,大概是同为名牌产品,国外价格要比国内便宜许多。比如,一个定价150美元的Coach包,据说在国内往往要卖到1500元人民币以上,其中的差价让人咋舌。因此,每逢“黑色星期五”,许多中国的消费者也会委托在美亲人购买心仪的商品。
  这一颇为不合理的现象背后,或许就是“品牌的力量”:在这个全球化时代,“中国制造”的过程,赚取的只是小利;美国人赚的才是品牌大利,自然也才能更多让利给美国消费者。
    (本报记者刘洪12月1日发自华盛顿)

  相关稿件
· [刘洪看美国]美国汽车业:下一个雷曼兄弟? 2008-11-25
· [刘洪看美国]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不可或缺 2008-10-28
· [刘洪看美国]华尔街,“镀金时代”终结了 2008-10-07
· [刘洪看美国]特殊时刻特殊地点的重要会谈 2008-09-23
· [刘洪看美国]美拯救房市不忘遵循市场规律 2008-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