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消费者逐渐淡化“商品产地”概念
    2007-09-04    本报驻纽约记者:王建刚    来源:经济参考报
  虽然近期美国媒体充斥着对中国产品的负面报道,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日益紧密的国际分工协作正使更多的美国消费者逐渐淡化了商品的产地概念。
  记者2日在纽约一个大型购物场所进行了采访,许多接受采访的消费者都认为,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虽然许多商品产地标签上写着“中国制造”,但实际上是“世界制造”。
  在被问及对中国产品的印象时,银行职员戴维·维内说,他购物时很少查看产地标识,而只注重商品质地和款式。当记者问他是否注意到一些关于中国制造的产品被召回的报道时,维内说,虽然报道中提到的是中国制造的产品,但他认为,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很难界定哪些产品是完全由某个国家独自设计和生产出来的,许多产品实际上是国际分工协作的结果。
  顾客马克也对此抱有同感。他说,他并不清楚他的家中具体哪些用品产自中国,虽然“数量肯定相当大”,“但我很清楚,许多产品是美国或其他国家的品牌与设计理念加上中国廉价劳动力的成果”。
  一对老年夫妇告诉记者,很久以前当他们第一次买到产自“遥远的”中国的商品时,感到十分新奇,并在以后的生活中逐渐发现,中国与美国和其他国家制造的商品在外观、款式和质地上没有什么区别,甚至优于后者。“我们已经习惯了来自中国的商品,我们对产地标签已经不再关注了”。
  但也有消费者有比较强烈的产地意识。一位日本移民说:“我在日本时就喜欢购买中国的商品,它们确实比发达国家生产的要便宜很多,而且质量也不逊色。‘中国制造’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在接受采访的顾客中,几乎所有人都注意到了有关“中国制造”的负面报道。他们都承认其中有美国媒体过分渲染和夸大的因素,但同时也认为,确保产品质量应当是厂家和经销商必须牢记的最重要信条。
  相关稿件
· [刘洪看美国]次贷危机:美国由应战变出击 2007-09-04
· [刘洪看美国]次贷危机:美国由被动应战变主动出击 2007-09-04
· 海南口岸检验出一批美国产不合格食品 2007-09-03
· 美国进口冷冻马铃薯片被检验出有毒物质 2007-09-03
· 宁波桑果系列食品首次打入美国市场 2007-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