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不能犹疑不决
    2010-07-14    作者:郭凯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最近阿根廷宣布将斥资10亿美元,引进购买中国的铁路制造技术,确实多少验证了中国在国内产业升级领域,正在逐步取得预期效果。而中国将为阿根廷这一技术购买提供85亿元融资,也体现出中国为出口商品升级而给予的金融支持。但这远还不能反映中国出口贸易的主流和全貌。最新的外贸数据显示,6月份中国出口同比增长44%,同时,6月份贸易顺差,在5月份的195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之上,又追到200亿美元的巨额月度顺差值。其中,屡屡遭遇贸易争端的钢材出口增长了14%。显然,这样的贸易顺差走势,会继续在某些传统制造业领域引来针对中国出口补贴的贸易纠纷。
  虽然中国在最近一次的G20会议前,已经调整了包括部分钢材在内的若干“两高”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但考虑到当初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上调部分,最近的下调范围还是仍然偏小的。就出口退税的补贴问题上,中国分别在2008年底和2009年底在WTO应诉、和解了两项贸易补贴诉讼,同时被迫取消了其中涉及的两类出口退税补贴。虽然加入WTO这些年的出口拉动经济模式越来越走向失衡,但真正的问题不在于WTO规则本身,而在于中国国内近些年中,对那些涉及深层利益的改革动作太慢。以出口退税补贴为例,在WTO两年一次的贸易政策评估审查中,最近一次的审查结果继续对中国的出口补贴做出了否定评价。不过,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国内的相关利益团体,都需要从更深刻的国内利益分配机制上,来了解中国出口退税政策。
  事实上,从经济学出发,出口退税补贴在一国之内,是典型的生产者补贴,而不是消费者补贴,而如果从政治经济学出发,则是典型的资本集团补贴,而不是劳动者集团补贴,尤其是在一个劳动者集团尚没有足够话语权的发展体系里面。
  在全球经济学界和政策决策圈中,认为未来全球经济的复苏在于来自中国的需求,但来自中国的需求,首先要解决中国国内积累的资本相对过剩和消化产能相对过剩的问题,虽然这一过程中外资和外国商品同样有机会参与,但是唯有同中国本身的生产制造有明显差异化或者技术优越性的外部商品和投资,才有更大份额获利。这是一个现实,恐怕很难用自由伦理来评判。
  从本质看,中国市场继续对内(民资)和对外(外资)开放的阻力是同根同源、来自同一个地方的。那就是在早期国资已经退出或者放弃垄断的领域之外,余下的产业部分都因为巨大的垄断利益,而不肯进一步开放市场。外部世界评判中国的对外开放,常常以2005年为界限。事实上,2005年之后,不仅是对外资,而且包括打破垄断的改革,推动力都不足。而之后的2006年到现在的经济复苏,虽然有外部因素,但和来自2005年积累的各种民进资本的无处可去,有很大关系。所以,直到今天,仍然是房地产等经济局部投资泡沫和消费不足并存。
  相关稿件
· 交银施罗德:经济转型开启主题投资机会 2010-06-17
· 银河基金:经济转型中挖掘“更深的蓝” 2010-06-11
· 交银施罗德:经济转型开启主题投资机会 2010-06-11
· “人力资本优势丧失论”贻误经济转型 2010-06-08
· [博客]经济转型的基础 2010-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