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调整 银行加快“三大转变”
    2010-06-21    作者:谭浩俊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中国的银行虽然没有在金融危机中遭受严重冲击,但是,其固有的矛盾及隐藏的风险,也在金融危机中得以充分暴露。而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投放的巨额信贷,更让这些矛盾和风险加剧。具体表现在:政府融资平台这张没有眼的筛子,随着上面堆积的沙子越来越多,总有一天会成为银行的负担、变成银行的风险;如果房地产业调控政策走得再远些,产生的效力更大些,那对银行业来说,无疑是一次无可回避的风险;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在给银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挑战。
  中国银行的未来之路该到底怎样走,值得细细探讨。笔者以为,为避免遭受巨大波动呢,银行业需要加快实现从“政府的孩子”到“市场的孩子”、 从单纯“靠规模出效益”到“优化结构创效益”、 从 “与民争利”到“为民服务”的三大转变。
  与发达国家的银行相比,中国的银行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市场化程度不高,与政府的关系过于紧密。向地方融资平台大量投放资金,依据的是政府信用;给产能过剩行业和企业的贷款,执行的也是地方政府指令。即使是给房地产业投放巨额信贷资金,也随处可见政府的影子。在这样的情况下,银行还怎么能长大?怎么能依靠市场来发展壮大自己,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在目前的环境下,毫无疑问,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需要有大局意识,需要积极配合政府做好工作。前提是,服从必须有原则、有条件,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要通过执行政策、把握大局来把政府的要求落实到工作中去,而不是盲目服从,更不是按政府官员的个人意志办事。
  一味地贪大求大,一味地强调规模,是包括银行在内的中国国有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
  管理层对银行规模和效益的盲目陶醉,也助长了银行的盲目扩张心理。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这种盲目心理,直接导致了很少有银行真正重视信贷结构的优化和资产质量的改善。
  如果单从财务数据反映的情况来看,中国的银行无论是规模和效益,都是世界上项尖的。但是,这有多少是可以经得起推敲的呢?又有多少是真正从市场竞争中取得的呢?尤其是实现的利润,有多少是建立在未来的风险之上的呢?单纯靠规模扩张产生的即时效益,能够让银行健康发展吗?各商业银行纷纷出现了资本充足率不足、资金周转不灵的问题,都在急于通过市场增发、融资等筹集资本金这个问题,难道不值得思考吗?
  与其他垄断企业一样,中国的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都有个共同的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与民争利。经营不佳,需要政策扶持,是一种与民争利;动辄出台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也是一种与民争利。而不愿给中小企业、创业者贷款,说到底,也是一种与民争利。因为,小额贷款与大额贷款相比,营运的成本明显要高,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也要大得多。说中国的银行只会锦上添花,而不会雪中送炭,可能并不过分。
  问题在于,中国的银行在与外国投资者打交道时,却不是那么回事了。如一些银行在上市过程中,以很低的价格将股权转让给外国投资者,使外国投资者通过市场转手获得巨额的回报。再如一些银行对国内投资,特别是国内中小企业投资瞻前顾后,鲜有作为,但向国外投资却慷慨大方,结果,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
  总之,中国的银行已经面临很大的风险。只有真正走向市场,真正以市场经济主体的身份出现在市场上,脚踏实地为民服务,中国的银行才能真正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相关稿件
· 房地产新政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先兆 2010-04-20
· 经济结构调整是"保增长"的必然选择 2010-03-26
·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是“保增长”的必然选择 2010-03-26
· "民工荒":经济结构转变关键时刻到来 2010-03-03
· 调整经济结构须兼顾保障就业 2009-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