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扶小”新政选准了重点
    2010-05-14    作者:鲁宁    来源:东方早报

    昨日早报头版消息,从现在起到2012年,上海将迎来民营中小企业大发展的阳春节气。以历史眼光察之,上海在1980年代中后期和1990年代末期,曾两度错失本可大展身手的阳春节气,但上海若能抓住此次“扶小”的历史新机遇,迟来的春天——阳光与景色依然令人向往和憧憬。
  前不久,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意见,上海结合市情迅即出台“沪版23条”。其中设立市级扶小领导小组,建立区县扶小服务机构,形成扶小联席会议机制等一系列基础工作,也没因世博会繁重的运营保障而稍有放松。上海现有中小企业33.7万家,光看总量,它甚至超过“中小企业第一大省”浙江的总量,但若以市场占有率、竞争力、行业内部集聚度、利税总额、就业吸纳能力、发展后劲等作为衡量指标,上海不但被浙江远远甩在后面,甚至连排进国内前十都非常困难。
  断言这一回上海扶小终于选准了重点,在于“沪版23条”坚决摒弃了以往多年扶小不注重上海比较优势、上下左右搞平衡的不当选择,改由重点培育2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000家具有“专、精”特质的成长型中小企业,2500家中小高新企业。我们不妨将上述重点扶持归纳为上海在“后世博”和“十二五”期间急起直追、奋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2125工程”。
  相较外省区,上海并不缺扶小的财力等资源,但上海扶小资源并非无限。通过上市融资为扶小提供取之不竭的财力支持,当属扶小的又一明智选择。截至去年6月沪籍上市公司达165家,数量位居国内第一。但令人遗憾的是,现有沪籍上市公司天然存有三大硬伤:一是地方国有控股加中央控股公司占到七成,市场经济与“国有弊端”之矛盾与生俱来;二是沪籍上市公司绝大多数分布于过度竞争行业,当年凭指标上市虽说解了脱困之燃眉之急,但经多年运营多数公司业绩平平,染有不同程度的“浮肿病”,甚至有许多还只长膘不长肉;三是总量不足两成的沪籍民营上市公司,多数也散布于过度竞争行业,发展空间有限。去年下半年推出创业板,照说各省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可叹上海同样没有抢到先手。截至目前,包括创业板和原有中小板,沪籍中小上市公司才22家,与上海作为国内经济中心之地位很难匹配。上海借助资本市场扶小在地方金融领域的现状更让人汗颜。至去年末,市属16家国资金融机构虽拥有35张金融牌照,涉及银行、证券、保险、投融资等几乎所有金融服务门类,单论机构和牌照数量无疑又是全国“双料冠军”,可若论经营业绩,仅与深圳比就矮了一大截,明显与目标中的国际金融中心定位很不相称。
  现状令人难堪,但也让人清醒。肯定“沪版23条”扶小重点突出,更在于其重点中之核心重点选择之精准,这就是,在集中扶持的“2125工程”的企业群落中,再选择一批“重点企业”在现有中小板、创业板和酝酿中“新三板”上市,争取在2012年底前有百家中小企业融入资本市场。为此,作为“沪版23条”的关键性操作细则,政府承诺“助中小企业IPO,上海将对上市直接费用和中介费用‘实报实销’”。应该说,自中国重开资本市场20年来,上海的决心之大、措施之明确,都是前所未闻的。
  还是昨天,中国政府网全文公布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巧合的事情有二:一来,该“若干意见”共36条,就相似的发展主旨,2005年国务院曾颁发过“非公36条”,最终被舆论诟病为“玻璃门”;二来,当年为实施“非公36条”,上海也旋即出台过“实施意见”,但执行效果同样乏善可陈。又是5年过去,形势、挑战、任务、时代背景已经大变,这一回,国家层面的“促小意见”和“新36条”,以及本市层面的“沪版23条”及肯定会随后配套出台的“沪版‘实施意见’”,虽说与国情、市情更为贴切而更具针对性,但纸上的东西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落到实处,老实说业界仍然心存疑虑。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发展之历次所失,上海从来不缺乏思路和规划,缺的是认准的战略目标,心无旁骛地坚决执行。
  具体而言——尤其是今日上海之现状,但凡市或区有重大发展政策出台,每每呈现为上下急而中间冷。这个“中间”,在市区两级之间往往表现为市级相关部门不同程度存在的互相扯皮,在部门内部则通常表现为处长层级的“肠梗阻”。由是,上海此轮扶小虽清晰地选准了方向和重点,但要在面上结出成片硕果,政府自身职能在扶小中转型再造,以及坚定的行政问责尤显重要。

  相关稿件
· 马鞍山:"快易贷""扶小携幼"解金融难题 2010-04-22
· “扶小”再送大礼包 2009-09-29
· 六大扶小新政能否撬开玻璃门 2009-08-21
· 安徽“草根”金融全力帮扶小弱主体 2009-08-19
· 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满3岁 2010-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