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的建筑让房奴的人生时刻充满“杯具”
    2010-04-07    作者:然玉    来源:红网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近日透露,中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但这些建筑只能持续25-30年。据资料显示,英国建筑的平均寿命达到132年,美国的建筑平均寿命达74年。每年中国消耗全球一半的钢铁和水泥用于建筑业,产生了巨大建筑废物,现在政府号召房地产开发企业提高建筑质量,将目前30年的建筑平均寿命延长至100年。(4月6日中国日报网)

  一直感叹奇迹般的“中国速度”,总是得意于一夜间拔地而起的高楼。我们的国家,每年建起最多的楼宇,与之相伴的是最多的建筑垃圾。让民众引以为豪的高效,如今看来并不那么可爱。仅有25—30年的平均寿命,让这些建筑显得有些命薄。付出了太多的代价,却不定有完满的未来,你我的住房或许就是这样的归宿。
  需要追问的是,中国的建筑为何这般短命?事实上,所谓“25-30年的平均寿命”本身就可以有多种解读。一方面,固然有着相当多的建筑施工质量不过关,以至实际寿命较之设计寿命大幅缩水;另一方面,不排除重复建设导致的不必要拆迁,使得建筑受制于外力而过早结束使命。在房产业火热的今天,上述两种情况都成为某种必然。刚性需求既存,卖方市场下开发商逐利冲动空前膨胀,其后果便是牺牲质量换取利润空间。致命的是,供不应求的语境下,无论是购房者还是监管者都对质量滑坡有着足够的“宽容”。
  反思政府层面的施政表现,公众也能很容易找到“建筑薄命”的理由。在相当多的地方,拆迁的对象不是老旧残损的“危房”,而是建成不久的“新楼”。当尚新的建筑,遭遇拆迁的决绝,短暂的一生就此注定。政策缺乏连续性,城建规划前后不一,往往导致“拆新建新”的二次建设。因此,中国建筑短至30年的平均寿命,不仅是施工质量层面的命题,同时也是职能部门城建科学性缺失的映射。
  如此短命的住房,想必满足不了民众的安居需要。辛苦N年掏空积蓄,我们期待的是一个能长久安身的“家”,而不是只能住30年的“中转房”。住建部副部长号召“房地产开发企业提高建筑质量”,但寄望开发商道德自律终究是靠不住的。完善且严格执行的质检体系,加之事后严而有力的追责与惩戒,方能规制开发商的利益冲动。这个过程中,民众的现实反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依旧让购房的刚性需要冲淡对质量的要求,则100年寿命的住房遥遥无期。纵容、无原则地接受,只会对开发商的投机行为产生负面激励。
  高房价已渐成城市一族的悲剧,用多年的打拼换来一套住房,貌似可以让剧目完美谢幕了。只是,如果告诉你所买的住房只有30年寿命会怎样?痛斥开发商无良?后悔自己购房不够理性慎重?或许,两者都有吧!

  相关稿件
· 外国青年不必“蜗居”也不做房奴 2010-02-26
· 《蜗居》中错误的买房观导致房奴悲剧 2009-11-26
· 房价地价“打架”,房奴咋办 2009-06-25
· 房奴的肩膀上还扛着房托的小费 2009-04-08
· 老房奴为何难享存量房贷优惠 2009-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