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公开如何唤起民众公共参与热情
    2010-04-02        来源:南方都市报

    去年底,国务院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作的落实审议意见报告中提出,争取再经过两三年的努力,使所有的中央部门预算都向社会公开。近日国土资源部第一个吃“螃蟹”,公布了《2010年收支预算总表》,随后财政部、科技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纷纷晒自家“账本”。
  对此有评论欣喜地指出,“这是中央部门预算公开零的突破,我国预算公开前进了一大步”。也有专家表示“账本”太粗略,有“选择性公开”的嫌疑。不论赞扬还是质疑,媒体都给予了相当关注。不过,对这一从理论上讲与民众密切相关的公共事务,民众似乎鲜有热烈反应,成了沉默的大多数。
  何以如此呢?是如此前官员蔑称的那样,由于“看不懂”吗?应该不是。上网查看一下四部委的《收支预算总表》就会明白,这些“账本”不但不是“看不懂”,而是太好懂了,因为就是寥寥几个数据,简单的加减统计,有什么不好懂的呢?可是这样“太好懂”的账本,对作为国家主人的民众来说,意义殊为有限。一言以蔽之,公众对预算公开的基本诉求无非是:纳税人的钱准备用到哪里?开支的项目是否都有必要?有无滥花钱的嫌疑?这就意味着,部委的预算公开,至少需要满足公众这些基本诉求才算合格。可是正如媒体议论的,现在公众看到的四部委的支出预算,没有“三公”(公车消费、公款出国、公务接待)的列支。在此次预算公开中,财政部被公认为做得最细,但其“账本”上也只是单列了一项“一般公共服务支出”。根据财政部的解释,这项支出中实际含有“三公”等目前社会各界最为关心的公务费用支出,而在其他三部委的预算表中,连这样的单项支出都未能出现。无法想象,一个花钱的人,在一家之主的质询面前,会敷衍地把支出统统归结为“消费”一项;同理,作为中央部门,支出之大宗都不能细化,又如何向纳税人交待?显然,公众之所以对此次公开表现淡漠,原因之一就在于从中很难看到自己特别想知道的信息,更不用谈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获得什么判断了。
  此前,面对中央财政预算的公开,有学者呼吁应该更透明更细化。如果说中央财政预算因为牵涉的项目、种类太多,要做到条分缕析的确存在操作上的困难,那么作为一个部门,这个理由就是完全不存在的。没人会相信,一个部门对自己的公务费用支出居然没有一本明白账。可以说,在预算公开细化的问题上,对中央部委来说,实等于孟子所说的“为长者折枝”,不是能不能,而是为不为的问题。
  财政预算公开的重要意义毋庸再议,当前无论在法律上,还是在认知上,财政预算应该公开,公开越早越主动越有利,这也早已形成共识。为什么形成共识的事情,迟迟难以付诸实践,好不容易付诸实践,又不尽如人意呢?
  “知易行难”的反复出现,使得民众感觉自己的诉求总是难以得到有效的回应,于是对公共事务的冷漠就产生了。这应该是民众面对这次预算公开相对消极的另一个原因。因为经验的作用,民众不知道,自己的质疑究竟能不能推动已经象征性预算公开的部委推倒重来,自己的热望又能不能推动其他部委加入到预算公开的行列中去,于是选择了沉默。如何唤醒沉默的大多数,保护公众政治参与的热情,值得深思。
  对此次四部委的预算公开提出了一些意见,绝非有意吹毛求疵。有一种论调认为,中央部委预算公开的序幕启动不易,批评的声音多了会吓退后继者,这恐怕难以让人认同。财政预算公开,是政府的一项法律义务,也是对人民负责的政治义务。请注意,这是“义务”。在此有必要重提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高强在评论广州市财政预算公开时说过的话:“其实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政府早就应该做到这点。”

  相关稿件
· 期待“中央预算公开”再上层楼 2010-03-26
· 财政预算要详尽公开 2010-03-26
· 中央财政预算透明度加大 2010-03-26
· 财政部公开2010年部门预算 2010-04-01
· (六)其他政府预算收支安排情况 2010-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