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民企要“视同己出”
    2009-12-25        来源:解放日报

    在前几天召开的上海市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出现了民营企业的代表。这些新面孔不仅引来人们的广泛关注,也传达出一个信息:在转方式调结构发展上海经济的过程中,民营企业将是一支重要的队伍。如今各方面关心民营企业的消息不绝于耳,但在不少民营企业看来,关心依旧不够。这个不够,不是因为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关心民营企业的态度不够积极,而是在具体的关心行动中,还没有实现一视同仁,还没有“视同己出”。
    最明显的差异,在于民营企业依旧难以和其他市场主体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在那些符合转方式调结构的领域,不仅民营企业获得的资源寥寥无几,甚至会出现被拒之门外的窘境。这一点,上海在发展太阳能产业上就有过经历。目前,中国已有至少10家在海外成功上市的光伏企业,这些公司支撑中国成为光电电池的生产第一大国和出口第一大国。但上海作为最早提出发展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的城市之一,却连一家上市公司也没有。为什么?有人评论说,苏浙能在太阳能产业发展上远超上海,很重要的因素是民营经济大量参与进来。事实上,在很多新领域、新产业中,民营企业明显比国有企业“船小好掉头”,有闯劲也有创新,更能进行打拼,反而容易比国有企业发展得快。
    与此同时,在具体的关心政策、关心方法上,也有个一视同仁的问题。笔者认识一位已经带领公司成功上市的民营企业家,虽然在业内颇有名声,但公司总部仍设在一幢地段普通、设施也很普通的商务楼里。按照公司的市值和发展前景,他们完全有能力搬进更加高档的写字楼,为什么还留在当初创业的“下只角”?这位老总说,因为在他刚刚创业、公司一年税收只有几万元的时候,当地政府没有嫌弃,反而帮着解决了员工用餐、出行等各种具体繁琐的实际困难,解除了企业的后顾之忧;而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申报这个资金、那个奖项时,也是政府部门伸出了援手。如今公司上市了,自然不会忘记当地政府在自己最需要时的帮助,而且随着几年来的发展,“下只角”也正成为“上只角”,公司当然不愿意离开。
    很多民营企业都反映,在自己的发展中,要么是“婆婆”太多,要么是没有“婆婆”。企业小的时候,“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到哪里都受白眼;可企业一旦成长起来了,只要搭上点边的都变成了“婆婆”,送服务的、给资助的,络绎不绝,连不搭边的也纷至沓来,都争取把企业纳入自己的“范围”。在企业看来,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了再被政府关注,固然是锦上添花的美事;但对小企业不太关注或者对大企业过度关注,不仅会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而且容易给企业留下“势利眼”的印象。所以,要把锦上添花变成雪中送炭,把所有的民营企业都当成自己的亲人而一视同仁,才是真正体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心。
    其实,任何一家大企业都是从小企业发展而来的,经验表明,很多大公司都是在经济衰退时开创了自己的事业。安永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过去五年中,全球主要资本市场指数公司的构成经历了戏剧性的变化,超过半数的公司发生了市场地位的变化:全球福布斯2000指数的构成公司更换了51%,美国市值最大的3000家上市公司的构成更换了59%。风物长宜放眼量,也许今天还是一家小小的民营企业,但因为有一视同仁的关心,明天就能成为产业的风向标和领头羊。

  相关稿件
· 湖州民企打破澳洲“双反”壁垒 2009-10-15
· 民企《常州宣言》呼吁公平待遇 2009-10-15
· 浙江民企力破澳大利亚“双反”贸易壁垒 2009-10-09
· 民企造出江苏“船心” 2009-09-28
· 引入民企 大连国际大东家拟脱“国”字帽 2009-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