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价格改革并非一味提价
    2009-11-13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国家统计部门公布最新数据显示,10月份CPI同比下降0.5% 、PPI降5.8%,降幅收窄。由于近期经济复苏而CPI濒临转正,因此被看作是推进资源产品价格改革的时间窗口。当前一些地方政府纷纷酝酿上调水价,而电价改革也屡屡被提及,资源价格改革已经等同提价。
  2004年前,中国处于通缩状态,2004年出现煤电油运紧张与农产品价格上涨,人民币承受升值压力,由此,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强调以煤、电、水、石油和天然气为重点,着力推进资源价格改革。同年制定的十一五(2006-2010)规划纲要,也将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列为重点,并在此期间,多次提高相关资源价格,直到遭遇通胀以及随后的全球危机才暂停。
  当前,中国资源价格改革存在一些误区。首先,资源价格改革不等于提价。改革的目的是建立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由于中国资源价格长期人为低估,改革会释放上涨压力,但改革并不等于提价。价格理顺的前提是对资源行业体制以及国有垄断企业进行改革,若不到位,其一,市场价格机制无法形成;其二,涨价带来的收益可能被垄断企业内部化。因此,改革前提是破除垄断,建立有效市场,形成市场价格。现在行业体制与国企改革没有进步,甚至出现“国进民退”(比如煤炭行业),而提价则积极推进,显然是本末倒置。
  其次,中国是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全面低估,而不仅仅是资源要素。因此,不能只关注政府控制的资源价格改革,同时必须推进收入分配改革。比如农民工长期收入水平停滞而经济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就是因为务农收入过低;只有务农收入提高才会与城市就业产生竞争,提高城市就业基础工资水平。中国可选择提高制造业工人工资水平来替代本币升值效应,将其转化为消费能力,并繁荣服务业。中国土地价格也存在扭曲,住宅用地价格因供应有限而价格过高,工业用地则过低,这导致城市居民付出过高土地成本,而失地农民获补贴太少,利益都流向了政府和企业,而社会承受资产价格泡沫的问题。
  其三,资源价格改革势必带来通胀压力。资源价格和汇率问题属于一体两面,体现在生产要素低估。过去几年,中国一面提高汇率水平,一面提高资源价格(通胀),欲使人民币汇率达到均衡。但这种做法在美元贬值背景下,也吸引大量热钱和输入性通胀因素而酿成通胀。目前,中国信贷投放过多、人民币升值压力过大,如果涉及民生的资源性商品涨价,将再次强化通胀预期。尤其是水电等价格上涨会导致农业种植成本提高,农产品价格必有上涨压力,如若不上涨,供给就会减少而呈现短缺,价格早晚上涨。不能因为目前价格水平不反映通胀而无视通胀压力,实际上当通胀真正来临之时,就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当前,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以及制造业工人短缺,可能会导致明年的工资水平大幅上涨,而一味的提高资源产品价格,在带来通胀压力的同时,会扩大贫富差距的鸿沟,而国有企业垄断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市场化的价格机制更难建立。实际上,资源价格改革是整个利益重新分配改革的一部分,不能在事关政府税收和国企利益方面的改革积极推进,而在提高大众收入、降低住宅价格等方面止步不前,这与经济战略转型南辕北辙。
  相关稿件
· 资源价格改革不能一蹴而就 2008-08-15
· 通胀不应成为资源价格改革的障碍 2008-08-13
· 积极稳妥推进资源价格改革 2008-07-07
· 如何认识当前通胀形势和资源价格改革 2008-06-24
· 美元持续贬值与我国资源价格改革困境 2008-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