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查清囤地无疑是走马观花
    2009-11-12    作者:冯海宁    来源:证券时报
    据报道,国土部将于近日启动一场全国范围内的土地调研,兵分十路,调研对象直指开发商“囤地”。 据悉,此次调研工作较为细致,“囤地的位置在哪里?囤地主体是机构还是开发商?囤的是土地还是房屋?这些都要查清楚。”
  国土部此次调研“囤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据相关报道,住建部也是兵分多路调研楼市。但愿相关部门能为明年楼市提供真实可靠的决策依据,让高房价、高地价回归理性。然而,看了国土部的调研方式,难以让人乐观。国土部此次调研,不但时间短,而且调查内容复杂,尤其是三种调研方式值得商榷。
  第一种方式是组织10个调研小组分赴各地实地调研。我以为这是典型的走马观花。由于开发商“囤地”数量之多,分布范围之广,10组人马要在10天时间内查清,即使坐上火箭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我看来,要想调研囤地真相,监管部门首先要亲自走进田间地头,其次要鼓励民间举报,并与媒体互动。显然,如果没有充分的时间,足够的人马,多样的手段,是不可能获得真相的。以走马观花的方式获得的信息,最后只能误导决策,无益反而有害。
  第二种方式是地方国土部门以发函的方式反馈囤地信息。反馈的信息其实不可信:一是地方国土部门掌握的“囤地”信息是否真实都值得质疑,因为某些“囤地”在他们眼里不算“囤地”;二是即便他们掌握的信息是真实、全面的,也不一定会说真话。
  第三种方式是地方国土部门负责人赴京座谈。座谈与发函方式反馈的信息没有实质区别,其实都是利己之话,准确地说都是官话、糊弄话。这样的话听与不听结果都是一样的,甚至听的结果更糟,座谈费、差旅费等等最后还要纳税人来埋单。
  显然,国土部调研囤地三招并用,是想最后通过对比来检验数据,从而得出更理想的结果。但遗憾的是,这三招获得的数据都是可疑的,有水分的。
  目前之所以难以获得真实的囤地信息,一方面是上述手段不够科学,尤其是缺乏深入明察暗访的勇气。事实上,国土部的习惯招式地方政府、开发商都熟悉,早有周旋的腹稿。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已形成利益同盟,其纽带就是土地财政。很多土地长期晒太阳,地方政府不是没看见,而是假装不知道。即便被国土部认定为囤地,地方政府也有很多理由应对,比如说,调整规划影响的不算囤地,或者拆迁问题影响等等。
  依我之见,如果国土部真想搞清屯地情况,不必那么仓促,不如从媒体报道、各种民间机构研究数据、上市公司报告等途径去寻找,或许这些更可靠。
  相关稿件
· 囤地助长泡沫 网民建议改革土地供应 2009-11-11
· [关注]囤地助长泡沫 网民建议改革土地供应 2009-11-11
· 囤地造就的暴富是掠夺民众财富 2009-11-06
· 囤地是楼市之病根 2009-11-04
· 囤地之争,国土部和开发商谁之过? 2009-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