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一边收破烂一边前进?
    2009-10-16    作者:毛颖颖    来源:北京商报
  “国进民退”是时下相当流行的一个词语,几乎每天都有人感慨,央企、国企又大踏步进入了某某竞争性领域。不过有一个问题似乎很少有人提起:这“国”进了,是不是就一定对国企,或者说大点,对国家有利?
  以央企、国企们风头最劲,竞争性也最明显的领域——房地产领域为例,这两天咱们可以同时看到以下两条消息:
  一是内地土地储备冠军(5100万平方米)、赴港上市的恒大地产,已经启动的预路演有点不尽如人意,公司IPO融资规模据报道已经从原定的10亿-15亿美元下调至7亿-10亿美元,而在其之前挂牌的恒盛地产也没有逃过首日破发的命运。香港资本市场对内资地产股不复往日的热情,被认为是“投资者意识到,单纯用土地储备来对企业进行估值很有问题,土地储备在市场波动中风险不低”。
  二是拿地“最激进”(7月至10月初买地花了210个亿)、不久前曾一度面临财务困境的民企——绿城中国,在被质疑负债率太高之后辩解称背后一直有国企为其“输血打气”:“花高价买的那些地,相当一部分属于与国有企业合作的项目,从合作方拿到了大量资金”。民企与国企绑在一起频繁溢价拿地,也被看做是“曲线国进民退”的最新案例。
  可惜,当香港投资者已经不再追捧“土地储备型房企”的时候,当标准普尔把许多囤地几年都开发不完的内地房企拉进垃圾股名单的时候,我们的央企、国企还在土地拍卖会上一次次不假思索地把牌子高高举起,并且主动与“傍大款”、“借虎皮”的民企一块儿去疯狂抢地——分享一时之厚利、规避调控风险的是民企,而最后吃不了兜着走、只能要求银行救火、政府想辙的是国企。
  更何况所谓“国进民退”退的不只是“民”,退的时候也未必不乐意。近期以来,地方政府为请央企去投资当地项目,从“对接”到“结盟”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一拨拨“央进地退”的浪头一点儿不比“国进民退”低。
  在双方的握手言欢中,隐藏着这样的利益格局:大项目投资,地方配套资金跟不上去,攀上央企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更关键的是,那些搞来搞去也搞不好的地方国企,与其放在手里不死不活还要消耗资金,干嘛不推出去让央企并?那些历史包袱重、改革难度大的国企想跟民企或外企重组基本没戏,“卖给央企”则是多么简单的事情。咱们不难理解那些相对落后、手头没有优质资产的地区,为什么会毫不保留地欢迎央企来兼并本地国企,甚至喊出“只要注册在当地、税收在当地、就业在当地,怎么重组都行”。而另一方面,宽松信贷放大了央企“做大”的热情(至于“做强”,内部挖潜、提高效率哪有那么容易),只有做大才能在央企间的重组、“减少到80至100家”中占有先机。
  可惜,当地方政府借央企之力壮大地方经济、短期内增加财政收入的时候,当央企借兼并重组“向大走”、央企高管挣得当下业绩的时候,所有企业是既没有提高效率,也没有什么提升竞争力,更不要说什么体制创新。
  当2004年“国退民进”那会儿,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曾语出惊人地提出,“目前已经不存在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争利的问题,问题的重点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在联合起来侵吞国有资产。现在不存在竞争问题,现在是比谁快。谁快,谁侵吞的国有资产就多”。而现在“国进民退”、“央进地退”了,咱们也许不该纠缠于是“国”、是“民”、还是“公私合营”,因为重点也许是“国”和“民”和“地方”一起在侵吞政策之利,也不存在竞争,只是比谁快而已。
  相关稿件
· 江苏无锡国企选材实施“逢进必考” 2009-10-15
· 吴定富:稳妥推进险资投资大型国企股权 2009-10-14
· “两拓”甩卖资产 中国企业展开竞购 2009-10-09
· 美国国际贸易法院支持中国企业 2009-09-24
· 中国企业500强是“大而不强”吗? 2009-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