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玉凯:能否提振消费是应对危机成败的最重要标志
    2009-07-22        来源:经济参考报

    在应对金融危机中,衡量我们应对成败的因素很多,但有一点必须承认,我们所有的应对策略,最终能否真正提振长期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内需、特别是以居民消费稳定增长的内需,才是一个最重要标志。

    消费长期不足应从体制和政策方面找原因

    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我认为至少有三点值得关注:
    一是政府的分配结构不合理。目前我们存在的消费不足、特别是消费占GDP比例不断下降的现象,反映了我们分配格局中的潜在性问题。如有资料表明,和前十年相比,我们的消费占GDP的比例已经由50%多下降到48%,如果去掉公共部门的消费,居民消费实际上已经下降到35%左右,这可能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水平了。这一现象说明,在整个利益分配的这块大蛋糕中,国家、企业、个人分割是有问题的,也就是说,我们不但没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向个人倾斜,反而过多地向政府倾斜,这是导致我们的消费占GDP比重不断下降的直接原因。
    二是社会分配的非制度因素导致分配格局的严重变形、扭曲。在整个财富的分配过程中,除了分配结构总体上有明显的不合理因素之外,还有很多非制度因素的影响,如权力等。现在有一种说法,说中国的财富正在源源不断地向三方面集中:从社会和政府来讲,财富不断向政府手中集中;从劳和资来说,财富不断向资方手中集中,一个国有企业的老板,动不动年薪几百万,和普通员工形成巨大的反差;从普通行业和垄断行业相比,财富源源不断向垄断行业手中集中。有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的九大垄断行业,就业人口只占总就业人口8%,但是拿走了全国福利工资的一半。在社会财富分配过程中,我国目前出现的严重非制度因素的影响,如权钱交易、官商勾结等,已经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应该引起高层的关注。
    三是政府和垄断行业与民争利的问题非常严重。这也是社会消费不足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试想一下,当一个政府想利用手中的公权力与民争利的话,那是多么易如反掌,因为你手中掌握着规则制定权;同样当大量垄断行业背靠政府,实施垄断,普通民众肯定是无可奈何的。如果我们不能从目前消费不足的表象后面看到问题的实质,找到体制和政策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就很难对症下药。

    应对金融危机,要敢于解决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

    在这方面,目前最需要做的事情,至少有以下几点: 
    第一,要从结构上调整我国的分配格局,在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中确立合理的分配比例,其原则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应该逐步向个人倾斜。在国家的制度和政策层面,要及时调整现行的财税体制和税收政策;在社会层面,要建立和健全企业职工和企业主的利益博弈机制。而这方面的变革,仅仅靠经济方面的政策调整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政治、社会层面的改革。
    第二,要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特别是要加快解决民生问题,这样才能提高普通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前天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决定,在全国2000多个县中,10%的县要搞实现社会保障试点,这就是很关键的举措。需要尽快组织实施,总结经验,力争推广,要给老百姓信心。
    第三,我们的各级政府不但不能与民争利,还要向社会让利,并加快自身改革的步伐和力度。要下决心推进三公消费的改革,把居高不下的行政管理费开支真正降下来;要加快垄断行业改革步伐,降低市场准入的门槛,让民间资本进入更多的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这方面的改革能走多远,有多大的力度,将直接决定整个社会分配格局的改变。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