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危机蕴涵重大创新机会
    2009-06-17    张国华    来源:经济参考报

    ●历史经验表明,大的危机往往孕育着大的创新,而重大科技创新也往往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苏与繁荣。

    ●提高创新能力,不能完全顺应和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政府必须制定切实有效的支持政策,突出战略重点,促进资源整合。

    ●提高创新能力关键在企业,必须进一步促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

    ●提高创新能力要加大教育投资和教育改革力度,努力培育、积聚国际化人力资本。

    这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对世界各国的影响仍在扩大和蔓延,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危机一样正在引发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像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既注意应对当前需求不足的问题,更强调要使美国经济建立在可持续繁荣、能继续领导世界经济的基础之上。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最近的讲话中就多次表示,美国经济的增长和繁荣要奠定在一个新的基础上,要改变过去靠信贷扩张消费的增长方式,转向减少消费,增加储蓄和投资;转向更多地在美国生产,把更多的产品出口国外。这种调整要求中国必须在应对当前经济危机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定不移地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道路,通过创新驱动实现经济的新发展。

    一、危机倒逼创新,创新推动发展

    历史经验表明,大的危机往往孕育着大的创新,而重大科技创新也往往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苏与繁荣。1857年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前后问世的科学发现成为日后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也造就了世界经济新一轮的繁荣。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对历史上三次产业革命分析后明确指出,正是技术革命带动了经济的起飞。经济危机使许多企业在研发创新上的投入减少了,专利申请等也相应减少了,但也使一些有远见的企业通过加大创新力度脱颖而出。世界知名的麦肯锡公司在这方面作了生动的案例研究。比如,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期间,美国拥有研发实验室的企业专利申请量大大少于前十年,专利申请量也与经济周期呈现大体同步的变化。从1929年至1937年,美国有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保持增长、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是收缩的,其专利申请量也呈现同样的变化,只是变化滞后一年,但1934年和1935年是例外。而一些有战略眼光的企业没有减少在创新研发方面的投资,1929年至1936年,美国企业每年成立的内部研发实验室至少有73个。一些企业通过研发创新取得了新突破,像杜邦公司等。1930年4月,杜邦公司的科学家华莱士·卡罗瑟斯发现氯丁橡胶(合成橡胶),虽然该公司这一年的价格水平和销售收入分别下降了大约10%和15%,但依然加大投入推动新技术的商业化,并于1937年实现了氯丁橡胶的商业化,这成为20世纪的重大创新之一。到1939年,美国制造的每一辆汽车和每一架飞机上都有氯丁橡胶元件。同样,杜邦公司还致力于合成纤维开发,在大萧条前后的11年里共投入2200万美元和230名科技人员,并于1938年将世界第一种合成纤维———尼龙投入市场,由此奠定了全球合成纤维工业的基础及杜邦在全球化学工业的领军地位。上世纪石油危机爆发后,日本汽车企业迅速组织开发出可节油25%-30%的新车型,成功占领全球市场,到1980年超过美国成为当时第一大汽车生产国。20世纪30年代的危机还孕育了惠普、IBM等高科技企业,美国无线电公司也由于其从收音机转向新生的电视市场的创新逃避了崩盘的命运。20世纪90年代初的经济衰退促成了软件巨头和互联网公司的出现;21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的爆破促使苹果公司开发出了iPod等新产品,并对音乐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尽管人们普遍认为目前的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需求不足引起的,但科技创新面临着无限广阔的市场需求。比如,世界各国对新能源的技术创新需求已经越来越迫切。目前各国使用的能源主要是煤和石油等矿物燃料,使用的有关技术主要还是19世纪的技术,这导致越来越多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引发全球变暖和气候的不稳定,对人们健康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同时,石油等矿物燃料供应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担忧,石油等能源价格大幅波动对世界经济金融的冲击越来越大,人们迫切期望有新型、清洁、相对低廉安全的能源技术来替代现有的能源技术。《技术创新:未来趋势》就指出,受公众对全球变暖担心的影响,世界各国纷纷出台新的条例,加大发展新能源等的研发补贴力度,消费者的行为也在发生相应变化,由此将在未来30年直接提供多达40万亿美元的新技术商业机会。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可能促成多种多样的组合技术创新,例如更好的数字控制系统、用新纳米技术材料覆盖表面的引擎、新的绝缘材料、新设计的风力涡轮机、太阳能电池板和新的电池技术等。面对危机造成的购买能力下降,消费者对精心设计、简单可靠、低成本的产品需求会明显增长,这也需要企业大力开展多样性的产品创新、发明,从而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重大的创新将直接推动新的产业出现,并加速发展,造就大量新的企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像互联网技术等展示的那样,从而最终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当然,创新不仅仅是新技术的开发,还包括运用新的想法,并将其产业化,通过使用新的方法、流程等比竞争对手提供出更好、更快的产品或服务,这就往往导致新的商业模式,孕育出新的企业,而这些新的企业、新的创新往往比原有大企业对经济增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就业等产生更大的影响。像福特公司运用装配线这一当时创新性的生产方法大批量制造T型车,并通过特许经营系统在每一个主要的美国城市经销汽车,由此深刻地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催生了许多相关的行业,增加了就业机会,并促进了实际经济增长。此外,像爱迪生的灯泡、贝尔的电话、计算器等发明创新都促使了新的产业出现,促进了经济发展。当今新能源领域的创新也正在展示日益光明的产业、就业前景,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等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都可以说是方兴未艾。

    二、提高创新能力要抓住关键环节

    政府在推动创新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特别是要发挥在创新中的战略导向作用,并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提高创新能力,不能完全顺应和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政府必须制定切实有效的支持政策,突出战略重点,促进资源整合。美国、日本政府等十分重视推动创新对应对危机的作用,美日政府在两次石油危机期间的研发投入均占到了国内研发总投入的一半以上,其中美国政府研发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达5%以上,日本在4%左右。日本政府面对当时石油危机的挑战确立了“技术立国”战略,大力推进“节能技术革命”,加快促进节能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的自主研发和推广应用,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推动电子机械、家用电器等低耗能产业的发展,从而使日本产业的技术发展水平、竞争力显著提高,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在1973年以后的10年里实际增长47%,一次能源消耗量仅增长了17%。而即使在像美国这样似乎十分强调市场力量的国家里,政府也在推动重大技术创新及产业化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铁路运输到核能、从微芯片到互联网等所有的重大发明创新和新产业都与政府培训支持的研究人员、政府公共资金投入、政府采购和奖励等密切相关。面对当前新的形势,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要求美国政府通过支持和引导创新来走出危机,比如在新能源方面,要求美国政府加大太阳能、风能和生物燃料等新能源研究与开发的补贴力度,鼓励奖励公用事业公司购买新能源等。一些美国机构还提出了美国政府应重点支持的创新研究的领域,包括医疗保健、水处理、食品生产、无害环境技术、教育、信息等。事实上,美国总统奥巴马最近多次强调要使美国经济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这个基础包括了五大支柱,其中的两大支柱是加大教育投入,加大可再生能源和技术投入,这都与促进创新和提升创新能力直接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对创新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英国《经济学家》信息部最近公布2004-2008年全球82个经济体的创新绩效排名,中国从两年前公布的2002-2006年创新绩效排名的第59位上升到第54位,是进步最快的经济体,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排名仍处于中游偏下的水平。我们要充分借鉴国际经验,根据我国服务业和制造业产业链发展的特点选择重点领域,将有限的科研力量集中用于关键技术领域或优势领域,然后进行优势的扩散,形成一个更加完整的产业链,从而整体上增强我国产业的竞争优势;要强化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加大对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着力围绕高技术产业化的关键环节进行政策支持,力争在这次经济危机引发的新的技术革命中率先有所作为和突破,努力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提高创新能力关键在企业,必须进一步促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要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和企业家的作用,特别是要加大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中小企业是创新的重要来源。美国小企业管理局的研究指出,美国的中小企业雇用了全国30%的高技术工人,包括科学家、工程师和信息技术等,员工人均获得专利比大型企业多14倍以上。我们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努力为企业创新开辟绿色通道,对一些中小型投资创业项目的审批试行由核准制转为备案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投融资服务,大力鼓励风险投资的发展,积极为中小企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服务,努力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氛围。面对当前经济危机的考验,推动创新还要大力支持企业家成长。熊彼特认为,创新与发明是不一样的,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而只有企业家才能实现这种新组合。
    提高创新能力要把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放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创新对产业升级发展的推动作用。要积极推动和组织不同形式的产业化联盟,继续突出企业尤其是大企业集团的中坚作用,引导企业加强研发中心建设并加大投入,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加强组织,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建立不同形式的技术联盟、产业化联盟,产学研结合,在研发和产业化方面不断取得突破。要鼓励企业抓住当前有利时机主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相对独立的技术体系与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结合起来,形成国际化研发体系,全面提升国际科技合作的层次和规模,力争在国外开设越来越多的以我为主的研究项目。
    提高创新能力要加大教育投资和教育改革力度,努力培育、积聚国际化人力资本。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要素。我们必须认真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历次危机中都高度重视全民教育的经验,在任何时候都要舍得在基础教育上投资,确保落后地区青少年都能接受基本教育,确保低收入家庭成绩优秀的子女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要改革教育体制、观念,及时更新教育内容,加快培养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努力吸引国际性人才,特别是要加强与海外留学生的联系,争取他们参与国内新能源、生物医药等的创新和技术扩散工作,鼓励和支持其创业或兼职工作。
    提高创新能力要注重现有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尤其是要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的信息化水平。我国现有产业提升技术含量的任务仍十分繁重,努力注意开发利用国内外已有的科研成果、技术等来引进生产新产品、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开辟新的市场、开辟和利用新的原材料、采用新的组织形式等,这都属于创新的应有之义。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国整体技术水平还不太高,既要力争在一些领域产品开发、技术攻关上取得重大突破,也要把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放在重要位置,譬如我们在消化、利用和创新信息技术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譬如传统产业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整合企业经营、快速定价、产销直接联接、供求实时互动等方面都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政府要继续加强对企业经营者信息技术的培训,展示、宣传运用信息技术改造生产、销售、科研等各个环节比较成功的企业,推动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改善内部的管理、生产,改变经营方式(直销、网络采购等),加强网络营销;要积极提高国民信息和信息技术运用意识,加速信息技术向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渗透。(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研究室)

  相关稿件
· 金砖四国将成全球经济复苏新引擎 2009-06-16
· 全球经济何时才能恢复增长? 2009-06-10
· 全球经济重新吹起一个泡泡? 2009-06-09
· 国际清算银行:全球经济或已走过最坏时刻 2009-06-09
· 白川方明:全球经济真正复苏尚需时日 2009-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