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走势与我们的任务
    2009-05-06    刘迎秋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可以用如下三句话概括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宏观调控与刺激经济回升政策初见成效”、“经济运行中的深层矛盾逐渐显现”、“实现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还需做出更大努力”。总体上说形势向好。这种向好的形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范围和程度前所未有、我国经济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出现180度大转弯前所未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启用“适度宽松的”调控政策前所未有的背景下取得的。往前看,既要高度重视外部冲击的影响,又不能忽视内部约束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以继续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较快增长。

  一、 刺激政策初见成效

  1. 经济增长速度急速下降势头有所减缓

  自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2003年GDP增长10%,2004年增长10.1%,2005年增长10.4%,2006年增长11.1%,2007年13%。但从2008年第3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增长出现明显下滑。应当说,美国次贷危机和外部需求大幅度减少的影响确实存在,但同时也要看到,由于2007年开始的紧缩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2008年四个季度的GDP增长率分别从上一年13%以上的高位下降为10.6%、10.4%、9.9%和6.8%。2009年1季度GDP同比增长6.1%,明显低于上1季度,下滑幅度有所减缓。2008年第4季度相对第3季度下降了3.3个百分点,2009年第1季度与上一季度仅下降0.7个百分点。

  2. 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持续下降的势头有所减缓,非国有企业增加值回升明显

  工业增加值增长高、回升最快的是私营企业,其次是集体企业,最低的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据有关资料显示,到2007年底,全国现有城镇集体企业34万家左右,其运行机制和企业剩余索取方式带有私营企业性质。更多的是私营企业,约670多万家。自2008年以来,集体企业月度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均处于下降趋势,但到2009年1月开始回升,3月份达到5.4%。回升最慢的是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

  3. 通货膨胀转为通货紧缩的迹象有所改观,物价负增长势头开始回转

  通货膨胀率较高是2007年下半年中央政府决定实施紧缩性调控政策的重要依据。到2008年4月,CPI达到最高点,迫使宏观紧缩力度进一步加大。到2008年12月CPI降到1.2%,2009年1月份进一步下降为1%,2月份降为-1.6%。3月回升至-1.2%,表明通货紧缩迹象有所缓解。估计4月份CPI有可能回升到0以上。

  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重上高位

  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一直保质较高水平。2007年紧缩政策出台后,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长率有所下降。2008年2月达到最低点24.3%。其后有所回升,到2009年3月达到28.8%,表明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重上高位。

  5. 外需持续下降趋势有所遏制

  据国家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2008年11月我国出口同比下降2.2%,比上月回落21.4个百分点;进口同比下降17.9%,比上月回落33.5个百分点,成为七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其他指标,如外商投资也有下降的倾向。虽然2008年1~11月累计新批外商投资企业同比下降了27.51%,但实际利用外资还是同比增长了26.29%。严重问题在于11月份这两项指标同比分别下降了38.32%和36.52%。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8年全年出口增长17.2%,比2007年降低了4.4个百分点;2009年1、2月分别负增长17.5%和25.7%,3月份回升至负增长17%,1季度同比下降19.7%。
  还可以通过制造业订单增长情况来表示我国出口能力的变化。2008年11月份达到最低点,然后逐步回升,但出口订单回升不如整个制造业订单回升得快。

  二、 深层矛盾逐渐显现

  虽然可以说宏观调控初见成效,但也必须看到深层次矛盾更是有所显现。

  1. 经济增长率明显偏低的矛盾十分突出

  经济增长率于2009年1季度降至6.1%,是一个仅高于1989年的历史最低点(4.2%)。消费价格指数和GDP平减指数在2009年第1季度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从1978至2009年第1季度的GDP移动平均线变化趋势可以看到,从长期发展角度看,我国经济增长率大体上是围绕9%波动增长的。
  经济增长率的大幅度下降会带来一系列矛盾。一是财政收入首季同比下降8.3%,支出增长34.8%;收支矛盾明显。据估计,GDP增长率每降低1%,财政收入增长率就要降低2~3个百分点。支出增长偏快与政府实施政策有关(如4万亿的中央政府投资)。经济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必然影响政府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政府调节地区和个人收入差距的能力会下降,由收入分配引起的矛盾会增加。二是实际失业率继续走高,社会稳定压力上升。根据奥肯定律,实际经济增长率相对于潜在经济增长率每下降2个百分点,失业率会上升约1个百分点。虽然这个定律不一定适用于中国,但可以借用它来估计我国经济增长率下降与失业人口的关系,即经济增长率每下降2个百分点,失业人口就是302万人。2009年1季度末GDP增长6.1%,比上一季度降低了0.7个百分点,意味着城镇新增失业人口为211.4万。如果加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估计的2008年底全国城镇登记失业1268.82万人(按城镇登记失业率4.2%计);再加上2007年毕业的495万和2008年毕业的559万大学生中近30%未找到工作人口,即316万。如果仍然按官方统计口径,不把规模以下小型企业、特别是商业、餐饮业中的失业者计算在内,仅按30%计算春节前返乡的2800万农民工未重新找到工作,即840万。上述几个方面加总(211.4+1268.82+316+840)为2636.22万人。这就是说,即便按较为保守的估计,目前全国城镇失业率也高达8.75%。

  2. 信贷增长过快,无效货币投放风险加大

  在市场主体预防性交易行为占据支配地位后,加大政府支出和对公共部门的投资力度,有助于提升企业投资倾向,带动民间投资,促进经济回升。凯恩斯主义关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基本内涵就源于此。但是,在微观市场主体已经具有投资冲动、投资热情趋于高涨的时候,继续增加政府公共投资支出,就会产生挤出民间投资的效果,降低资本产出效率。
  近几个月来,我国贷款高速增长。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4.58万亿元,同比多增3.25万亿,其中居民户贷款增加4223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和其他部门贷款增加4.16万亿元。再具体说,短期贷款9714亿元,中长期1.68万亿元,票据融资1.48万亿元。需要注意的,一是这些贷款主要投在了交通运输、水利和电力以及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等;二是票据融资较大,带有盲目性。如果将更多的贷款用于企业技术改造,那么这种货币投放是有好处的。但有研究显示,目前我国贷款投放结构是有问题的,过快的贷款增长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投机性投资,还有一部分投资是低效率或者无效率的投资。这种投机性或低效率货币投放的增加,最终带来的很可能是新的后续通货膨胀压力。

  3. 广义货币供给增长率过高,狭义货币供给增长率偏低

  2009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今年的宏观调控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4%左右,广义货币供给增长17%左右。到2009年2月底M2(广义货币供给)增长率高达20.48%,3月底为25.51%,已经远远超过年初总理提出的17%的目标。似乎可以据此说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目标已经完成。但必须看到,到2月末,M1的增长率仅为10.86%,明显偏低;3月末其增长率虽然恢复到17%的水平,回升幅度较大,但仍明显低于M2。
  M2增长率过高,意味着广义货币供给充足,定期存款增长过快。定期存款增长过快,意味着消费和投资倾向下降。M1(狭义货币)增长率偏低,则表明活期存款即交易性需求不足,市场流动性仍然乏力。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结合M1和M2对货币供给形势进行判断。在对实际发生的M1或M2增长率做出是过高或过低的判断时,必须把经济景气循环与经济波动状况考虑在内。通常的规律是:在经济景气循环处于收缩的阶段,应更看重M1和用M1的增长倍数评估当期货币供给增长率的高低和供给总量的多少,并据此做出宏观调控政策的逆向选择与操作安排;在经济景气循环处于高涨的阶段,应更看重M2和多用M2增长倍数评估当期货币供给增长率的高低和供给总量的多少,并据此做出宏观调控政策的逆向选择与操作安排。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正处于衰退阶段,因此应更看重M1及其增长率对宏观经济走势的作用。

  4. 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仍未得到缓解,国民经济的后续增长和发展面临挑战

  按照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的估计,国民经济中60%是民营经济(包括个体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提供的,就业的70%至75%是民营企业提供的。如前所述,虽然贷款增长非常快,但到目前为止,大部分中小企业仍感融资难、贷款难。如果民营企业仍面临着贷款难的问题,那么后续增长是可想而知的。
  中小企业融资和贷款难,既有客观的原因,如信用不足、抵押能力弱等,又有体制原因,如仍然存在的对中小企业的各种政策歧视和体制偏见(给中小企业贷款失败常常被视同于贷款员受贿所致)。民间借贷利率仍然偏高,便是一个证明。

  三、 实现更大发展还需加倍努力

  1. 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胡锦涛讲话)。有些人倾向于个人收入差距和区域收入差距扩大和腐败现象的出现归罪于改革,这是不对的。改革中确实出现了这样一些问题,但必然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来解决,而不能否定改革,走回头路。“倒退没有出路”,不能因为出现这些问题动摇和否定改革。另一方面,又有些人主张全盘西化。实践证明,这也同样是走不通的。我们需要坚定不移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懈怠,既包括管理不懈怠、工作不懈怠、发展不懈怠,也包括改革不懈怠。要进一步通过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行政管理和党的建设与领导方式等项改革,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更大发展。

  2. 既要高度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也要着力发展资本、特别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大力推进产业升级

  目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有绝对优势。因为人口红利还大量存在(即我国劳动力的人均收入相对外国较低),今后我国人口红利会随着劳动的边际成本的上升而有所下降,但短期内不会消失。1978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20‰以上,目前为8‰左右。估计人口红利的消失要到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3‰左右的阶段,在时间上大概是在2020至2025年前后。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要强调利用人口红利优势为资本和技术密集产业发展提供积累这样一种战略思想,又要抓紧制订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产业的规划。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重新回到传统的外延式粗放型增长与发展方式上去。
  推进产业升级,需要国家、地方、企业、个人一起上。以4万亿元中央政府投资启动计划为例,要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着手调整剩余投资的方向,把重点转向为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为产业升级提供足够财力支持上来。

  3. 继续大力推进企业转型,着力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一是积极利用当前金融危机导致部分企业无法应对竞争而处于停产、破产这样一个大好时机,开展低成本并购,并由此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着力构建现代企业治理结构,提升企业制度竞争力;二是积极推进企业组织创新、管理创新,进一步提升企业组织和管理竞争力;三是鼓励和加强自主创新,大幅度提升企业技术竞争力;四是大力开展市场创新和企业经营战略创新,促使企业尽快实现从“低成本竞争”向“差异化竞争”、从“多元化”向“归核化”、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制胜”的战略转型,全面提升企业市场和品牌竞争力。五是加大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加强企业家素质和劳动力素质的培养,大幅度提升企业人力资本竞争力。

  4. 要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政策,提高调控质量

  第一, 要针对M1增长明显低于M2、市场流动性实际不足的现实,进一步大幅度下调准备金率的同时微调存贷款利率。真正按照市场内在规律的要求,参照“货币供给增长倍数”,正确调节货币供求。

  第二, 要针对企业技术升级能力不足的现实,加大企业技改贷款财政贴息和其他必要补贴。

  第三, 要考虑外汇储备风险,适度使用出口退税政策,减少退税项目,缩小退税规模,把更多的财政补贴资金用于支持国内企业和个人的在国内创业和市场拓展上来。

  第四, 要按照目标通货膨胀率的要求,根据通货膨胀率的变化情况,相机抉择,制定相应政策,求取国民经济的长期持续平衡较快增长。

  5. 要比照均衡投资增长率,调节和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与结构

  统计分析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每变动1个百分点,GDP相应变动0.4个百分点。据此不难估计,要保证9%的均衡目标增长率,合理的均衡投资增长率就是22.5%;要使经济增长率不低于8%,实际投资增长率就不能低于20%;当经济增长率趋向于10%的上限时,投资增长率的上限就是25%。这就是说,在我国现阶段,20%就是均衡投资增长率的下限,22.5%是均衡投资增长率基本目标,25%为均衡投资增长率的控制上限。
  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5%,接近于均衡投资增长率的上限。2009年1季度为28.8%,已明显高于均衡投资增长率上限。在经济衰退时,投资增长率较高,有助于经济的回升。当前投资管理的政策重点应从总量刺激转到结构调整上来,以此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较快发展。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院长)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