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亚洲区域内经济循环已成共识有待推进
“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亚洲新兴经济体”国际论坛发出“亚洲声音”
    2009-04-08    倪建伟    来源:经济参考报

  ●构建区域内经济循环是大趋势

  ●危机成为亚洲合作自强重要机遇

  ●构建亚洲区域合作的有效平台

  ●抓住机遇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进程

  2009年3月28-29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德国技术合作公司与越南中央经济管理研究院在海口共同主办了以“增长与改革——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亚洲新兴经济体”为主题的国际论坛。来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德国、越南、印度、蒙古、老挝、新加坡、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内外的400多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国际金融危机下,亚洲应“抱团过冬”,构建区域内经济循环。

  一、“抱团过冬”,构建区域内经济循环成为危机下亚洲的必然选择

  与会专家认为,当前亚洲新兴经济体不仅面临保增长的短期任务,还面临发展模式转型的中长期挑战,无论是解决短期还是中长期问题,都有赖于区域内经济合作。
  “去全球化”挑战亚洲新兴经济体出口导向发展模式。有专家指出,亚洲新兴经济体多数是出口导向发展模式,以贸易保护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去全球化”使亚洲增长问题“雪上加霜”。危机容易让人“短视”。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某些国家在各方压力下,开始或主动或被动地擎起贸易保护主义的旗帜,期盼由此刺激实体经济的复苏。世界贸易组织的一份文件显示:自2008年秋季以来,共有22个国家和地区采取提高关税、支持国内产业发展等政策措施。从历史经验来看,经济衰退一两年后,是贸易保护主义爆发的高峰期,目前预计仍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萌芽阶段,在今后的一两年中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将继续发展,各国必须高度关注,谨慎对待。
  西方“去杠杆化”凸显亚洲区域合作的重要性、迫切性。有专家提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在“去杠杆化”。在这一进程中,美国的储蓄率在上升,消费率在下降。这使得高度依赖于美欧市场的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大幅下滑,对它们的实体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各国专家的反映看,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亚洲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很大,多数国家经济增速下降2~5个百分点。有专家指出,美欧的“去杠杆化”不是短期的,而是中长期的,在这一特定背景下,亚洲新兴经济体之间加强区域合作,不仅有利于短期内应对危机,还有利于未来的发展模式转型。
  亚洲区域合作的潜力相当大。有专家指出,区域经济合作的指标之一是区域内贸易的发展程度。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2007年亚太地区的区域内出口贸易占本地区出口贸易的比重为49.7%,略低于北美地区(51.3%),比欧洲地区(73.5%)低约23个百分点。这反过来说明,亚洲区域合作还有很大的空间。有专家认为,亚洲区域合作有多方面的好处。单从贸易角度,区域内贸易因为方便、快捷,可以节省时间和运费,获得更佳的经济效益;可以更有利于区域内成员间的团结合作;可以更有利于降低外部风险造成的影响,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
  构建区域内经济循环是个大趋势。有专家指出,亚洲经济与西方经济高度相对称:西方经济是虚拟经济、负储蓄率;亚洲经济恰恰相反,是以制造业为主,同时又是高储蓄率的。现在,金融危机下欧美市场出现了问题,导致这一循环中断,一个逻辑的结论就是使这个循环在亚洲区域内进行,使高储蓄率和制造业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能不能在亚洲形成区域内循环,是亚洲经济是否能够率先复苏的关键。当前,形成区域内经济循环有多方面有利条件,尤其是亚洲经济差异性很大,有很强的互补性,可以形成区域内分工模式。有专家指出,以中国为例,中国国内市场需求的扩大能够进一步吸纳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出口;中国通过参与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及装备输出,将为亚洲地区的经济增长做出新的贡献。

  二、采取多种方式,有效地推进亚洲区域合作

  与会专家认为,亚洲区域合作不仅仅是一个政治上的考量,更是经济能否存续与发展的前提。亚洲各国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互补,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契机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可以化危机为转机。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时相比,现有亚洲区域合作的思想基础、财力基础、体制基础都要好得多,如何利用这些条件,因势利导推进区域合作进程,已经成为亚洲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
  危机成为亚洲合作自强的重要机遇。有专家认为,危机驱动合作,是近10年亚洲区域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1998年的金融危机、2002年的SARS危机、2003年的禽流感,每一次的“危难”,最后都转化为“机遇”,并由此成就了危机驱动型的亚洲区域合作模式。有专家进一步指出,应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立足合作自救才是更可靠、更长远之策。最好的例证就是亚洲13国财长根据“清迈协议”所作出的决定:加强区域内金融合作,将区域内外汇储备库从原计划的560亿美元扩大至1200亿美元,以便在区域内国家出现外债危机时候有能力向其提供美元支持;并同意建立独立监测区域内经济形势的专门小组,并且扩大援助框架,以便在IMF不提供援助的情况下,也能够根据各成员国的需要进行独立的援助。这与欧盟寄希望于IMF是完全不同的。
  亚洲区域经济合作应逐步侧重于投资。有专家指出,亚洲区域经济合作贸易自由化很重要,相互间的投资也很重要。以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为例,两者应在现有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双边贸易,同时还应有意识地逐渐向投资方面侧重,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因为,迄今为止,中国和东盟在投资领域是不平衡的,东盟对中国的投资远远大于中国对东盟的投资。鉴于今天的中国已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中国可以考虑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研究加强对东盟投资的可能性。
  鼓励引导中小企业参与区域合作。有专家认为,如何刺激中小企业发展是亚洲国家应对危机,实现发展模式转型面临的共同难题。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不仅仅是大企业之间的合作,还应当关注和鼓励中小企业参与。亚洲各国应当以更多的精力来帮助自己的中小企业克服困难,突破重围,加快推进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对于有条件的中小企业,政府应加大各方面支持力度,鼓励和帮助它们提高竞争力,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可以考虑有针对性地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培训工作,减少中小企业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实践中的成本和风险,减少“走出去”的盲目性,提高“走出去”的成功率,为区域经济合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构建亚洲区域合作的有效平台。有专家指出,亚洲存在较多的次区域合作,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问题在于,到目前为止,亚洲整体区域合作尚未形成清晰的结构基础。过去十几年中,东盟一直领导着东南亚地区,同时东盟也有一个正常运作的秘书处,但其经济能力是很有限的,更重要的是,东盟并没有包括亚洲最大和最强大的经济体。在东盟基础上,也构建了一些平台,比如东盟+3(中国、日本、韩国),东亚峰会等。这些更有可能成为亚洲区域合作的机构框架。有专家提出,博鳌亚洲论坛自成立以来已经成为亚洲国家经济社会政策对话的重要平台,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和较好的体制机制,建议以此为基础形成亚洲区域合作。有专家表示,不管使用哪一个平台,最重要的是建立一种机制,能够及时作出决定、采取行动:一是经济监管;二是危机管理;三是在20国集团和其他领域发出一个共同的、有效的“亚洲声音”。
  有专家强调,推进亚洲区域合作进程,必须进一步加强研究。去年6月,东盟和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新西兰、澳大利亚在雅加达共同成立了东亚和东盟经济研究院。其目标在于提供咨询,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并减少本地区各国家发展的不平衡,保证均衡发展。此外,各成员国也应通过设立项目等方式,组织相关科研机构、专家学者进行长期研究,为综合决策提供参考。

  三、在亚洲区域货币体系中凸显人民币作用

  与会专家认为,区域经济合作或区域经济一体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实现区域货币一体化或形成区域主导货币。在新一轮全球化中,中国实际上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与亚洲国家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在亚洲区域货币体系中,应当十分关注和重视人民币的作用。
  世界货币体系改革为注入亚洲元素提供契机。有专家指出,2008年11月15日召开的华盛顿20国集团高峰会议虽呼吁改革世界货币体系,但如何改,却未深入讨论,更未达成共识。其实,在会前美欧就曾为召开会议展开较量:法国萨科齐总统主张“推倒重来”,英国布朗主张“彻底变革”,美国为维护自己的主导地位主张“渐进式”改革。结果,20国集团金融高峰会议,吸收了中国、印度等重要发展中国家参与,使世界秩序的新格局初显端倪。有专家进一步指出,国际货币多元化是大势所趋,需要打破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这为亚洲货币参与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更大的机遇。
  人民币有望成为亚洲区域货币。有专家指出,从目前热议的焦点看,构建亚洲货币可能有两种选择:亚元和人民币。当前推出亚元的难度很大,亚洲不同于欧洲,不仅经济结构的差异太大,还有沉重的历史包袱、迥异的政治体制、交织冲突的宗教文化、不平衡的发展进程等,形成统一的区域货币面临许多难以跨越的鸿沟。在构建亚元难度过大的背景下,应寻求构建区域货币的过渡办法,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不失为一种重要选择。一方面,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持续发展、国力大幅度提高。尽管中国经济面临比较严重的冲击,但基本面是好的,经济增长的趋势没有改变。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贸易的发展,人民币境外流通问题变得日益重要。以人民币计价的国际贸易和边境贸易、以人民币支付的出境游、以人民币为投资工具的对外投资都在迅速扩大,由此导致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流通急剧增加。更重要的是,在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加深的趋势下,中国参与国际经济秩序重建的重要性不断凸显,由此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重要机遇。
  抓住机遇,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进程。有专家指出,中国应积极创造有利条件,稳步推进人民化区域化进程。当前,在中国国内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发达的前提下,可以通过边境贸易促进人民币区域化。同时,对周边国家的直接投资也可以考虑使用人民币。有专家进一步指出,应在中国与韩国、香港地区、马来西亚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扩大区域货币合作。也有专家提出,香港作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对亚洲和周边国家的经济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可以借助香港发达的金融市场开展人民币的离岸业务,使香港成为人民币通向周边国家的流通枢纽和集散中心,人民币通过香港这一离岸中心的金融平台,可以更加有效地在周边国家流通,更快地成为区域化货币。

  相关稿件